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人物 | 韩天衡 从艺人的担当

人物 | 韩天衡 从艺人的担当飞入寻常百姓家

纪实 2019-11-30 10:55:34

作者:乐梦融  

4岁学书,6岁治印,70余年的艺海苦学,成就了韩天衡今日艺坛的事业。他博古通今,融会贯通,是兼擅书法、国画、篆刻、艺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的通才。他不仅将弘扬海派艺术文化视为己任,更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与此同时,身正为范的严师,为后辈学人引领艺海航路。

今年八十岁的韩天衡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不久前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艺术个展。艺术是韩天衡的挚爱,他把奖杯看作时代以及身边的师友对自己的肯定。“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刀笔关照时代,作品应有担当’”。

韩天衡近影

从小治印 黑发便知勤学早

6岁开始刻印,韩天衡对艺术的喜爱,与生俱来。韩天衡的父亲是文人,4岁开始嘱他勤习书法。儿时一天,父亲不在,调皮的韩天衡拿刻刀玩耍了,在拇指上划出一道伤口,顿时血流如注。他看着至今还留有的伤口说,学习篆刻他是付出过“血的代价”,“但这就是我的初心”。

不管怎么样的环境,韩天衡一直坚持着。儿时喜欢艺术,因为数理化不过关与美术学院擦肩,就去了上海国棉六厂当工人,工资挺高。他给自己定了繁忙的作息,8点去单位,晚上10点散工后回到宿舍,一直写字刻印到2点。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那段笃定的夜间时光,最令青年韩天衡陶醉其中。

1959年参军是他艺术的转折点,韩天衡回忆,当时收入不高买不起许多印石,篆刻印章很重要的步骤就是是磨刻印石。部队大院门口的水泥平台就是韩天衡的加工场,他在那里磨石头。当兵五年,那块地面被磨得光滑如镜。现在回想,“黑发便知勤学早”,韩天衡庆幸最好的一段青春没有荒废,那是一段难忘的自学时光。

全家福,后排穿军装者

艺海泛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勤学修习,孜孜以求,始终是韩天衡一生的信奉。他在70岁时刻印自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勉……不觉间,走过了八十载春秋,取得了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从不停息地攀高求索,一刻也不曾间断。

名师指路 开拓多面才华

在韩天衡的艺术生涯中,他的聪慧和勤奋,打动了诸多大师,受到了很多大师的指点。在方介堪、马公愚、刘海粟、谢稚柳、方去疾、陆俨少、陆维钊、沙孟海、程十发、刘旦宅等师辈的教诲下,韩天衡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形成一个多领域的艺术体系。

在此次国博展出的作品中,书法作品最早为26岁时的临摹作品《临唐王居士砖塔铭》,也有其在76岁高龄时创作的巨幅榜书《涛声》,作品高4米,宽7.6米;今年创作的篆书毛主席词《沁园春·雪》也是高2.3米、宽8米的巨作。绘画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水墨也有重彩,颇具特色的“韩鸟”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韩天衡出版著作140余种,包含了其在印学、绘画、书法、鉴赏等领域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等著作,显示了他的学术成就:篆刻奇崛、瑰丽、多姿;书法宽博、堂皇、雄浑;国画清奇、洁莹、恣肆;文章清新、思辨、深刻;收藏鉴赏精致、丰富、多彩;教育严谨、灵活、多样,门生跨界越疆,桃李芬芳。

韩天衡觉得,自己这辈子一路走来,最幸运的是碰到了那个时代里最了不起的篆刻家、书画家和学者。“我取得一点成绩,首先要感恩这些老师,庆幸自己曾和这群在美术史上留名的大师交往”。

记得头一次去见篆刻老师方介堪先生,方师看了韩天衡的印,见印风和清代篆刻家邓石如暗合,于是问他是否有过临摹,韩天衡答没有,方介堪连声称赞。他叮嘱韩天衡说,“你千万别学我,你学我,这辈子超过不了我”。老师的博大胸襟,赋予韩天衡一片高屋建瓴的视野,从此去追求传统经典来作为范本。如今许多韩门弟子成绩斐然,并藉此将诸位前辈老师的教诲垂范后生。

自我更新 否定之否定的探索精神

韩天衡曾在接受采访时说,“秦印姓秦,汉印姓汉,或问吾印,理当姓韩”。当记者提及此事,韩天衡笑答,这是年少时候的一点轻狂啊!

孔夫子教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超过了七十岁后,韩天衡在玩味“圣人训”时,有自己的思考:“从心所欲,看来是做不到了。客观世界的复杂变化,不要说70岁,活到700岁也无法全部参透,这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孔夫子后面提到的三个字叫‘不逾矩’,作为一个道德行为准则,他要求我们不越出规矩,这话没有错;作为文艺创作却不能惟命是从了——墨守成规,恋古恋旧,这要不得的,我想,既要守规矩,又要打破规矩,要有否定之否定的探索精神,艺术才能向前。”

青年时代

于是,前几年在上海等地举办艺术回顾个展前,韩天衡和孔老夫子开了一个玩笑,在不逾矩后面添了个“不”。为《韩天衡学艺七十年书画印展》定名《不逾矩不》,是韩天衡鞭策自己,不能因为年纪大了,便停止追求文艺创新的步伐,要去探索一种既有传统、又有自我的新风格。

 文章应为时而作。创新是艺术的生命线,有些新创的作品里,韩天衡汲古求新的理念,令观者在品赏国博大展时感同身受。最近几年,韩天衡用会意的手法创作了若干篆印,活用了古代汉字的造字原则。“愚公移山”四个字,韩天衡将山的两侧处理成为了图章的三条边,把“愚公”陷入山谷,“用铁锹移动一座高山,多么艰辛哪”。韩天衡还曾用了五尺大纸篆书书写“中兴”二字,把铁塔底座写得夯实稳固,竖线拉长,头部生出两根飘带。“大家一看就明白我的心里话——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中国的发展,中国的伟大复兴是时代潮流,这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呼应的。”

牢记使命 80后艺涯再攀登

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的消息传来之时,韩天衡正在和弟子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10月31日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召开的大型艺术个展。

一年前,韩天衡就在为这场展览构思。“我考虑着,艺术要创新,修为和积累最重要,这次展览是对学艺经历进行总结和回顾。”

此番举办大型个展,韩天衡称自己有“进京赶考”的心情。开展前悬着一颗心,韩天衡深觉在这个大舞台上作品的好坏已不仅仅代表个人,会被视为海派艺术水准的考量。在2019年的新作中,能望见韩天衡持久的创造力,“八十叟”“空灵”“龙新”“如意”“闲里偷忙”“起来”“言之不预”和巨印“国泰民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韩天衡以哲学辩证的睿智,阐述着“守正求新”这一主题。从韩天衡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作品中,观赏者们领略着韩天衡不守旧、不自缚、不懈怠的艺术创作态度和哲思理念。

与妻子在颁奖礼上

开幕仪式上,韩天衡动情地把自己称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从艺70余年,今天在神圣的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三生有幸。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大量的艺术家、评论家汇聚北京,作为海派艺术家,我来首都汇报自己的文艺积累,向北京的艺术同道学习,希望通过展览能推动我80岁以后的艺术生涯,再前进一步或者半步。”韩天衡说。(乐梦融)

编辑:赵美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