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为古诗文染上时代的新色,中华诗词系列特色活动在上海大学举办

为古诗文染上时代的新色,中华诗词系列特色活动在上海大学举办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3-10-16 17:15:5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旭颖  

图说:中华诗词系列特色活动现场

10月14日、15日,为期两天的中华诗词系列特色活动在上海大学举行。第五届智能媒体和诗礼文化研究论坛、首届中华诗词艺术与科学精神研讨会、第七届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大会、《明清唱和诗词集丛刊》新书发布暨学术座谈会等活动依次开展,在校园刮起一阵传统国风的同时,也为古诗文染上了青春的色彩。


院士赛诗,科学与诗意交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王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硕贤,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涂善东……这份仿佛顶尖理工科学术论坛的嘉宾名单,实际上来自中华诗词艺术与科学精神研讨会。院士们带来各自的诗作和创作分享,让传统诗文与现代科学有了碰撞的火花。

“我的研究方向属于机械工程学科,但我一点也不‘机械。”82岁的王玉明从事诗词创作已有60多年,被称作“院士诗人”。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本质都是追求真善美,都需要一颗特别真诚的赤子之心,两者的思维方式也很相似。

吴硕贤的作品与所研究的建筑学、景观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分析,苏轼的作品《蝶恋花·春景》其实是一篇“景观学论文”,景观少不了人的参与,因此才有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名句。

除了“院士赛诗”的趣味环节,此次系列活动中还举办了一场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50余位学者参与的智能媒体和诗礼文化研究论坛,探讨如何借助当代智能媒体的力量,促进中华诗礼文化的在世界范围传播与繁荣发展。


青年吟诗,让文脉生生不息


前有院士、学者为传统文化开拓新路,后有莘莘学子不断加入传承的队伍。第七届中华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上,从全国50家高校百余件投稿中脱颖而出的20支参赛队伍,展现了年轻学子对古诗文中文化、情感的崭新解读。

上海大学的阳永志、薛金昊、高辰冉等吟诵的《凤求凰》,带人们看到一向含蓄的古人也迸发出炽烈的爱意。洛阳师范学院的朱玲玉、王艺、张若璇等吟诵的《诗经·秦风·蒹葭》则细细勾画出古代诗歌中的婉约情感。曲阜师范大学的甄天浩、王庆博、赵鸿珂等吟咏的《诗经·周南·关雎》充满浓厚的古典音韵,让人仿佛穿越时光回到千年之前。三部作品分别获得特等奖和两个一等奖。

看完表演,吟诵专家、复旦大学教授蒋凡为学生们点赞:“吟诵的魅力就在于‘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表演是一时的,但留给人的感动却是永远的。”央视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也说:“吟诵大会办到第七届已经十分成熟。我们吟诵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感受诗歌之美,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让诗歌根植于华夏子女的血脉深处,传承下去。”

今年,中华诗词吟诵大会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赛事,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编辑:赵玥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