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一个能看到天空的地方,办一台有人情味的演唱会。”今天下午,持证上海街头艺人罗小罗,在静安区文化馆的露天广场上举办个人演唱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持证街头艺人举办的演唱会,名为“罗小罗和他的朋友们”。起初,上海演出行业协会和静安区文旅局想为他在剧场或者音乐厅里举办演唱会,但是他觉得:“我是在街头唱出来的歌手,我还是想在街头为大家演唱。而且,我想单纯地回归音乐,不是演唱会就必须在形式感那么强烈的地方、那么绚丽的声光电效果下才能举办……我们街头表演一样可以做得好。”在时常有艺人陷入假唱风波之际,首开演唱会的街头艺人罗小罗,要与观众真诚以待,“让他们真切地知道我们都是真唱,而且免票,预约即可。”
“街头艺人受欢迎,是因为我们与观众平等”
静安区文化馆是由一个接近“口”字形的建筑群构成。“口”字中央,自然形成一方蓝天下的广场,罗小罗演唱会就在这个广场里上演。80后的他,有一头微卷的发,架着眼镜,说话的声音普通,但是唱起歌来却十分动人。最初,他是以“8090”组合的方式走上街头的——他是80后,另一位搭档是90后,但是几年来“80后”的他是“铁打”的;“90后”是“流水”的,近一年来才稳定为小胖。两人擅长的歌单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听众,都是可以自弹自唱的多面手。
在加入持证街头艺人之前,2005年从广西桂林来到上海的他,时常在酒吧做歌手,咽下了台前幕后的苦。2019年起,他考上了街头艺人的执照,开始走上街头放歌。他认为:“街头艺人受欢迎,是因为我们与观众站在一个平地上,彼此很平等。你只要站在一个哪怕只有10厘米高的台上,层级感就出现了。而我们与听众之间是没有门槛的,所以彼此很容易共情。”
“音效要很注重,我带的器材有200斤重”
他至今记得第一天在街头唱歌的情形,“那天没经验嘛,也不知道带多大功率的音响——音效力不从心,气场就不强。”在踏入歌坛之前,他在上海的营生是婚庆摄影摄像——因而,他挺会摆弄各类器材。内心真正喜欢的还是音乐,所以当他看到报纸上有考街头艺人证的消息后,就去考试,考上之后,他几乎凭一己之力搞定全套演出一条龙。
轮到演出之际,他先要开车到静安公园附近延安路高架下的停车场,然后取出拖车或行李箱,把功放、乐器等总计重达200多斤的器材装上,顶多加上他妻子,两人一起先拖到演出场地。然后,花半小时接线且做好保护措施——拆掉这些也同样需要30分钟。他的红火也源于“全平台新媒体推广”,“都是我自拍,或者我媳妇帮我拍。视频后期音效也是我自己做——如果变成一个部门做就会很复杂,有人负责电,有人负责调音,有人负责混音,有人负责录像……我都一个人搞定,连调音台都自己带。我用的音响比较好,功率大,所以我还要自己带电瓶。”这些前前后后的准备工作做完,一般他们会唱两个小时左右:“我们做街头演出的,也是为听众服务的,我没办法凑合着去演,只有我唱得好,音响效果好,才会让行人驻足。我内心是有标准的,水平一般的话,在静安寺这样的地方是不能控制好场面的。”
街头艺人的收入源于打赏。亦即唱得动情,听众、观众才会扫二维码。对此,罗小罗认为:“你的付出是与你的收入成正比的,只有把自己的所有环节都做好,才会自然而然地有收入。我觉得,一定要先学会付出。”
“能够出爆款,是因为感受到别人的孤独”
罗小罗的第一个视频爆款,是在2020年。当时,只有街头艺人可以演出。画面上,他一个人在静安寺久光百货步行街的一棵树下,唱了《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画面其实很简单,就是他静静地唱,旁边路人不停地往来穿梭,“这就形成了反差,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在这个地方独唱。而且,拍摄的人也有一个视角,感觉是发现了宝藏歌手。”这样,就有一点情绪,一点故事,在这个视频里。后来,他也会总结拍摄经验:“自媒体的特点就是要么很孤独,要么很热闹,就是一定要激发观看者内心深层次的情绪。我唱这些歌,并不是要去讨好谁,我只是觉得我是做音乐的,我是拍视频的,我就要呈现出专业的品质。”
演出行业协会萌生为他办演唱会的想法,是源于一场“共话反诈,唱享人生”游园歌会。当时,有民警打电话给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邀约其旗下拥有150万粉丝的罗小罗参加歌会。歌会以双舞台的形式呈现。罗小罗在一边唱歌,民警在另一边展开反诈宣传。民警还特别用心地根据歌词改写了串联词。例如,唱《掌心》之际的串联词就是:“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摊开你的掌心,让我看看你,千万要当心陷入骗子的手掌心……”唱《囚鸟》之际,则是“遇事不慌,见财不贪,当心落入圈套成囚鸟,眼泪成为了唯一的奢侈……”
于是,韦芝会长想,为什么不为罗小罗举办一台演唱会呢?她与静安区文旅局局长陈宏一合计,这就办!两人去找场地之际问了罗小罗的建议,于是就有了开篇的第一句话。
至于今天演唱会的开场曲是什么?
“我想,是——《这世界那么多人》……”罗小罗表示,“我们街头艺人,就是这世界那么多人抵达上海看到的第一道风景,第一个窗口。所以,我们一定唱得最好、最动人。”(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