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长三角油画艺术交流中心,有这样一帮“油画爷爷”“油画奶奶”,他们最高年龄达92岁,在退休后爱上了油画艺术。刚刚在蔡兵美术馆落幕的“美丽中国”五夫古镇油画作品展,展出70余幅爷爷奶奶们的画作,这些作品是他们去年在世界文化遗产武夷山脉的福建五夫古镇写生创作的。外出写生、办展做画册,已经成了他们每年的保留活动。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摄
退休以后学油画
虽说团队里也有几位退休的美术教师、美术工作者,但像77岁的李珏泰这样“从零起步”、退休后才第一次拿起油画笔的更多。李珏泰说:“喜欢画画是我从小的梦想,但是年轻时太忙碌没有机会。退休后我先在家里带孙子,等到孙子上小学了,我才开始学画画。”
李珏泰开始学的是国画,学了两年后转成对绘画技术要求更高的油画。国画讲求写意,易上手、难精通,适合大部分老年人陶冶情操;而油画无论是从开始学习,到能画出一幅像样的作品需要的时间,还是单独创作一幅作品所需要的时间都要更长,因此门槛也更高。但李珏泰抱着更高的艺术追求:“我不是单单画着玩的,是真的想画好作品。”
图说:李珏泰作品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油画的六七年里,李珏泰几乎每天上午画两个小时、下午画两个小时、晚上还要加练一会。在长三角油画艺术交流中心,她找到了更多良师益友、同道中人,获得了更多实地采风、提升作品的机会。“阿拉上海爷爷奶奶就是这么有文艺气质呀,最开心的是自己的画找到了知己。”她说。
颜料用掉几十斤
爱画学画、废寝忘食,几乎是每一位“油画爷爷”“油画奶奶”的共同点。
今年80岁高龄的徐裕根曾是文汇报摄影美术部主任,他对油画的兴趣源于青年时期。他是“大器晚成”,2004年退休之后才正式拜师学画,365天全年无休练习画画,颜料已经用掉了好几十斤,终于“华丽转身”成了油画家。2006年,徐裕根创作的油画《乘风破浪》被瑞典哥德堡号轮船收藏。2012年,他应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的邀请,参加了“俄中国际油画作品交流展”。
图说:徐裕根作品
随后,他组织起几十位和他一样的老年油画爱好者,于2009年成立了“长三角油画艺术交流中心”。之所以这么做,也是源于他在独自绘画过程中体会到的“瓶颈”,他说:“很多自己学画的老年人,绘画水平不错,但缺乏主题、缺乏平台,所以创作就少了些灵气。”
中心举办的第一次活动,是迎接世博会而办的“上海百景油画作品展”,之后每年都举办一到两场画展,还邀请油画艺术家、专业美院教授作为指导。他们去写生的地方包括浙江温岭、遂昌、安吉,江苏常熟、徐州,江西婺源、甘肃张掖等,还举办了展现世界52处文化遗产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品展”。
走到哪就画到哪
图说:王凌云作品
70岁的“油画奶奶”王凌云在2009年加入了中心,她在这里最大的收获是每年的采风活动。对于油画创作者来说,采风尤为重要。因为油画的魅力就在于画家本身对眼前画面的临场感受,并将这种即时的、迸发的感受表达在画布之上。
去年他们一行23人前往五夫历史文化古镇,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收集素材、创作之旅。王凌云说:“跟很多有名的古镇相比,五夫古镇‘名不见经传’,走到那里我们才知道那里是有1700多年历史、南宋‘书圣’朱熹的家乡。当地人就在萦绕着书香的小镇里安居乐业,不受外界干扰,完整地保护着文脉。”因此,她创作了一幅《古镇人家》,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呈现出古镇隐匿山间不被打扰的安静和温柔。(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记者手记|因为热爱
图说:爷爷奶奶们在写生
作为一个民间组织,长三角油画艺术中心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无论办展还是采风,都要自己想办法。创建之初,徐裕根找到自己的老战友,利用退休前积攒的人脉,以赠画的方式交换采风和办展的机会。这种“以画养画”的模式,用爷爷奶奶们的话来说,相比一般的商业模式,是一种“困难模式”。但他们乐此不疲,为他们采风、创作提供帮助,最后留下他们几幅画作收藏的伙伴,不仅是中心的合作方,更是懂得欣赏油画、未来更会助力推广油画艺术的知音。这种“困难模式”虽然不易,但更有文人雅韵,有时也能收获意外惊喜。
至于为什么尽管如此困难也要坚持创作,年事已高也要走遍大江南北捕捉灵感?这群爷爷奶奶的回答都一致提到“因为喜欢,因为想画”。时下,有的小朋友学画画是为了考级、升学,有的成年人画画是为了生存,为了迎合市场,但这些老人没有功利心,只是“爱得纯粹”。徐裕根说:“我将大家组织起来,有组织地进行主题创作、共同发力,自己搭建平台,办展、做画册,也是为了给大家带来成就感,鼓励大家将热爱延续。”(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