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心房颤动:患者为何把简单的疾病拖延复杂了

心房颤动:患者为何把简单的疾病拖延复杂了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07-24 14:59:23

来源:新民晚报数字报   作者:综合  

心房颤动(AF)是指心房以不规则且通常快速的方式搏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脑卒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2%-4%,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7%-10%。此外,城市地区的房颤患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尽管房颤可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有时因各种原因延误就医,导致疾病管理复杂化,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并发症风险。

房颤的早期诊断与干预

房颤的早期症状可能较为隐匿,如轻微的心悸、疲劳或短暂的胸部不适,这可能导致患者忽视或低估这些症状的重要性。因此,提高患者对房颤症状的认知,鼓励其在出现疑似症状时迅速就医,对于实现早期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医务人员亦应加强对房颤的筛查意识,特别是对高风险群体,如老年人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应实施定期的心电图监测,以便尽早发现房颤。

延误治疗的临床后果

心功能退化:未及时治疗的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房扩大和心室功能下降,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概率。长期快速的心室反应会引起心脏负荷过重,久而久之可损害心脏结构和功能。

血栓形成与脑卒中:房颤使心房内血液流动缓慢,易于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脑部,即可引发脑卒中,这是房颤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乃至死亡。

治疗挑战增加:随着房颤病程的延长,其治疗难度也随之上升。例如,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心房组织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的可能性越大,这将使恢复正常心律的治疗更具挑战性。

经济负担加剧:延误治疗不仅增加患者的健康风险,还可能导致医疗成本的上升,治疗周期延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

房颤的积极管理策略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维持适宜体重、规律运动和均衡膳食是房颤管理的基础。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而改善房颤症状。

药物治疗规范化: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医生可能会开具抗心律失常药物、心室率控制药物或抗凝药物。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定期接受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

介入治疗选择: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适宜的患者,可考虑采用电复律、射频消融术或左心耳封堵术等介入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正常心律,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心理社会支持:房颤患者可能因担忧疾病发展和并发症而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服务,帮助患者树立积极态度,对于提升治疗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尽管房颤是一种常见病症,但若忽视或延误治疗,将对患者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通过增强对房颤的认识,促进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避免疾病从简单演变为复杂。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需协同合作,采取全面的治疗措施,提升房颤的管理质量,以维护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团队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探索精炼出的“肺静脉隔离及转子消融的胸科术式”和“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除此之外还在国际上提出了用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检查,并在上海率先开展房颤零射线消融手术。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发现心动异常,一定要尽早就医,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远离房颤的危害!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新民网出于传递健康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辑:严巍琦
举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