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看600年前上海人的日常!上博展出300件宝塔遗珍述说“云间”那些年

看600年前上海人的日常!上博展出300件宝塔遗珍述说“云间”那些年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前幕后 2024-08-15 11:09:2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乐梦融,实习生 卫蒋瑶  

新民晚报讯(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卫蒋瑶)圆应塔地处上海松江,是上海市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上海清理发现文物最多的古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今年正值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以300件发现于圆应塔的珍贵文物再现古代上海的历史风貌和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说:展览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王凯 摄 (下同)

圆应塔又名西林塔、崇恩塔,始建于明洪武21年(1388),为纪念圆应睿禅师而定名圆应塔。明正统9年(1444)僧法㻞将圆应塔迁建于现址,次年开启地宫,将装藏在洪武年间原塔天宫、地宫中的金银佛像、舍利等封藏于新塔地宫内。圆应塔七级八面,是江南流行的楼阁式宋塔形式,总高47米。各层四面设壸门,方向依次转换。底层外加砖体围廊,南北设拱形门洞。每面墙体长3.05米,往上逐层收缩。每层外墙嵌以模印佛像砖,墙砖刻有供养人姓氏。底层内壁嵌四方明代沈恺草书诗文碑。1982年,圆应塔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展览从“古塔西林 重大发现”“恩泽延绵 祥瑞齐集”“大千世相 凡尘意趣”三个单元向观众呈现馆藏的300件从圆应塔发现的珍贵文物,包括佛教造像、法器、玉器、铜器、钱币等千余件文物,年代跨度从南朝至清代中晚期,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在全国均属罕见。

图说:展览现场

展出的圆应塔塔刹顶部宝瓶和天宫、地宫内的代表性文物,其中,宝瓶发现时套在中心木柱上,外套铜宝珠。长喇叭筒状,下大上小,筒壁面镶嵌有银经盒,福、禄、寿、喜铜盒,造像,钱币等,涉及形象包括韦驮、罗汉、无量寿佛、魁星点斗、寿星、观音等,与银片铭文版的记述相合。铜盒中的造像分别为福(魁星)、禄(观音)、寿(阿閦佛)、囍(禄官),儒释道融合,生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信仰和思想体系合和共生的特质。

图说:铜宝珠内胆

圆应塔中发现了大量佛造像、塔等佛教用器和刻于其上的发愿文,以及建造、修葺古塔时民众施舍入塔的配饰或财宝等日常生活用器,表达中国人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常所见的文房用品、饮食器皿、铜镜、饰品等工艺品,折射了当时的上海人在日常生活方面精致、考究的一面。还有动物题材的造型和纹饰,既观察自然,又精彩生动。而在童子和婴戏主题文物上,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观念习俗,还可观察古人对人自身的细致描摹。

图说:银塔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介绍,松江古称云间,有“西林望云间,宝塔藏乾坤”之说。巍峨的圆应塔已矗立数百年,是松江府城的象征之一,也是人们记忆中的江南风物。文物信息反映过去生活各个方面的,可以了解古代工艺,也可以去了解当时的审美,考证当时的宗教信仰与民间习俗等。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观众更多了解上海在古代文化上的成就。

图说:水晶兔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上海考古历时经近90年的发展,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成果不仅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也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松江圆应塔的修缮和发现,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日,圆应塔珍藏文物重现于世,从工艺技术、心理观念、人文风貌等方面展现了江南文化的历史方位和独特魅力,是古代上海市镇发展、文化繁荣、生活雅致的重要实证。

展览自昨天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并持续至11月11日。

编辑:江妍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