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网络
解敏/文
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虽然今年中秋各地月饼类产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有所下滑,但作为传统节日的象征,月饼,始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情感寄托。
随着中秋佳节落下帷幕,月饼逐渐从消费者的日常视野中淡去。曾经在商场超市里堆得满满当当的月饼,仿佛一夜之间就不见了踪影。商品产、销数量要完美对应并非易事,而对于月饼这种特定节日的商品来说,它的销售时间更是有限。中秋节一过,大家基本上就不会再去买月饼了,当然,上海特色的鲜肉月饼是个例外。不管是生产厂家还是销售渠道,谁都无法确保生产出的月饼数量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在中秋节前刚好卖完。这样一来,难免会有剩余和库存。那么,这些节后还没卖完的月饼,它们都去了哪里?特别是快要到保质期的月饼,最后都流向了何方?
通常情况下,在销售端,商家超市会与月饼厂商签订供货协议,中秋节之后会将没卖完的月饼退回厂商,基本实现“全身而退”。到了厂商这里,并不会马上把没卖完的月饼销毁,这样太浪费,厂商通常会将部分月饼作为福利发给员工,另一部分礼盒月饼将礼盒和月饼拆开,作为普通商品论斤或论个数,在下级市场,或生产企业当地卖,以充分利用其价值。而过了保质期,无法销售的月饼,则会卖给饲料厂,当动物饲料。
但在这一套过季月饼的处理流程中,月饼是不是真的去了该去的地方,并不能只听商家厂家“自说自话”,必须公开透明,让消费者心中有数。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遇到黑心商家,惜财耍小聪明,把过期月饼入库保存,等到来年换标再售,或是直接打碎做成食品原料,都将会对食品安全产生严重侵害。
“剩余月饼”何去何从,要有清晰明确的路径。为防止不法商家非法“翻新”或者“改日期再卖”,监管部门也必须强化监督力度,构建从生产源头至销售末端的监控体系,全过程追踪,做到销售有记录可查,销毁有凭证可依,确保任何过期月饼不会在监管盲区中无故“失踪”。
在上海就有“月饼回收上报制度”,经销商卖不掉的月饼无论过期与否,都必须向监管部门上报。节后月饼剩余多少、流向哪里,都有明确的台账可查,有效防止商家将回收或过期月饼用作其他食品材料,或改换包装再次销售。建立起一套透明、有效的监管处理机制,才能让月饼的去向明明白白,从源头上剪断过期月饼的回流路,也让消费者安安心心。
近年来,月饼销量呈现下滑趋势,这反映出消费者的观念转变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尽管月饼作为节日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意义深远,但高糖、高脂的特性却让部分消费者在购买时望而却步。市场上虽然涌现出各种新颖口味的月饼,但若不能充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便难以赢得市场的认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月饼生产商必须紧跟消费者需求,寻求创新与突破,以避免滞销和积压库存的月饼日益增多,这是每个厂家都需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