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齐旭)上海欧洲学会2018年年会暨“多重挑战下的欧盟和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沪上欧洲研究学者纷纷就欧洲政治社会与一体化、欧盟和中欧关系展开讨论。
当前,欧洲接连面临“大考”。各方在爱尔兰边界问题上的分歧所带来的英国“脱欧”谈判的压力仍在。不久前,欧洲政坛又曝出大新闻——德国总理默克尔表示将不再谋求连任。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叶江表示与英国“脱欧”前景不明朗相伴而行的是欧盟未来走向不明朗。考虑多重因素,他认为英国与欧盟间模糊的“脱欧”协议或许可以在明年初见形状,英国实现“软脱欧”的几率或在80%上下。而在英国与欧盟磋商“脱欧”问题的同时,德国的政局以及德法轴心的走向也备受沪上学者的关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前所长伍贻康看来,默克尔的下野预示着德国大联合政府更加摇摇欲坠,而这也将改变德国与欧洲的政治生态。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则指出,德国与法国要确保其在欧盟的影响力,其执政党就必须保证在国内政坛上的影响力。从当前的情况看,德法轴心究竟能否东山再起?如果德法仍然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那么欧洲一体化究竟能持续到何时?伍贻康认为,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然而当前的欧洲变局事实上也为中欧双方加强联系、密切合作提供了契机。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指出,如今欧盟总体经济保持低速增长,就业情况有所改善、物价水平回升、金融相对稳定,但也面临着内部民粹主义盛行,英国脱欧等麻烦不断,量化宽松时代即将结束以及长期宽松政策带来一系列问题,以及外部特朗普冲击和贸易战的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忻华则表示,自2015年至今欧美TTIP谈判冻结,美欧贸易和投资并未实现进一步的自由化,而欧盟目前的经济政策有着明显的机会主义和两面下注的特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认为,中欧关系不同于中美关系,尽管欧洲的保护主义势头加强,但欧盟依然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双方应着眼于国际大背景,加强对话,在新条件下增进共同利益、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三方合作。还有学者指出,应当重视双方的信任关系。对此,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表示,欧洲对待中国未来的发展与美国有着很大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诸多原因,当前欧洲研究显得越发重要,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增进交流,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