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通讯员 陈越洋 记者 齐旭)4月16日,由外交部依托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在上海召开,本届论坛主题为“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繁荣”。
图说:中阿政界、学界、媒体代表在论坛上各抒己见。上海外国语大学供图
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外交部前副部长杨福昌、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顾金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校长李岩松、黎巴嫩前总统米歇尔·苏莱曼、吉布提前总理迪莱塔·穆罕默德、埃及前外长穆罕默德·法赫米、阿盟助理秘书长哈利勒及阿拉伯国家驻华使节、阿盟驻华代表、中阿双方官员、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工商界人士等140余名中外代表共同参会。外交部中阿合作论坛事务大使、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李成文主持开幕式。多位前政要、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就“政策沟通:推进中阿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合作:以‘一带一路’带动中阿关系发展”、“智库交流: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三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在主旨讲话中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心和有力引领下,中阿双方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互信和政策协同达到新高度,“园港互联和双轮两翼”合作取得新进展,民生互惠和民心相通收获新成果,相互理解和包容互鉴树立新典范,推动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走实向深,促进中阿务实合作与人文交流开花结果,为各自改革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助力。双方要继续加强战略和行动对接,加大相互开放力度,打造创新增长引擎,深化治理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充实双方战略伙伴关系内涵,携手走好改革发展振兴之路。
黎巴嫩前总统苏莱曼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在地缘政治发展和与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数字革命为代表的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阿双方的关系已经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的水平,中阿双方合作落实“1+2+3”的合作格局势在必行,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阿拉伯国家愿意学习中国在改革和发展领域的先进经验,造福于本国人民。
埃及前外长法赫米认为,国际社会在21世纪应是多极、多边的体系,各国都需要变革与改良,中阿双方应共同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更加平衡的国际秩序理念进入新时期。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更需要彼此的沟通,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致辞中表示,上外建校70年来,着力培养“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力争成为外语院校改革的先行者,推动外语人才培养与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作为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承办单位,上外以国家重点学科阿拉伯语专业及高水平阿拉伯世界区域国别研究为依托,为中心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希望中阿双方通过本届论坛加强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就实现中阿共同发展达成更多合作共识。
阿盟助理秘书长哈利勒代表阿盟致辞,他认为中阿开启外交关系六十多年来,双边、多边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源自双方的相互尊重和互惠共赢理念。中阿合作论坛成立15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新闻发展等各个领域设立了合作机制,这充分表明论坛在加强双方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沟通与合作方面是务实而又成功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的建立是增进中阿双方沟通交流的又一有效平台。阿盟多次组织代表团参加中心的相关活动,“我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是为了从古老的文明和文化交往中获取新的思想和灵感,通过文明的互鉴和相互学习来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我们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推动双边关系的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顾金山表示,上海是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阿拉伯国家历来是上海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对象,欢迎阿拉伯朋友踊跃参与将于今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被列为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建设专项行动,上海市人民政府将继续助力中心成长、为中心做大做强提供支持,为促进中阿人文交流、深化中阿文明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是中阿双方交流改革发展、治国理政经验的重要平台,由外交部依托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论坛邀请中阿双方政界、学界和商界代表,共同交流和探讨中阿合作与改革发展路径,为推动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努力与贡献。2018年4月23日,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进中阿发展战略对接”,中阿双方就进一步推进政策对接和务实合作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