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大学省部共建高品质特殊钢冶金与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上海大学供图(下同)
一直以来,钢铁材料都与国防、科技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代的钢铁材料更是为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然而,与国际上相比,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用钢铁材料竞争力不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受制于其他国家。提高我国钢铁材料的品质,解决高端钢铁材料生产的各种瓶颈,不仅能够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还能提升我国高端钢铁材料在国际上的地位。在昨天举行的新材料技术开发商业论坛上,上海大学发布消息称,由上大材料工程与科学学院董瀚院长领衔的“高性能钢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的“钢铁侠”时刻都在攻克着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的高端钢铁事业做出了贡献。
高性能化是我国钢铁材料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目前我国高性能钢材生产能力仍然较弱,制约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海大学高性能钢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钢铁材料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多相、亚稳和多尺度”M3组织性能调控理论和技术,解决了钢铁材料强度与塑韧性倒置的难题,并于2018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图说:特殊钢用于制作抗过敏皮带扣
图说:特殊钢用于制作防弹头盔
科研的推进要考虑学科领域的方向、行业的发展和国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技术不该被束之高阁。“接地气”、“贴地飞行”是上海大学高性能钢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遵循的理念。团队在M3理论创新基础上进行产业化,提出了中锰钢温成形技术,首次生产出了第三代汽车用中锰钢。此外,此技术衍生出的民生钢产品,无论是抗过敏耐腐蚀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皮带扣、抗菌马氏体不锈钢厨刀,还是厚壁铸铁锅,都致力于带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在董瀚院长的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两手抓的要求下,团队已实现技术的市场应用和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服务于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项目和大众的美好生活。
依托上大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董瀚院长领导的高性能钢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付出之多可见一斑,潜力之大与责任之巨亦成正比。这支具有首创性的队伍事实上相当年轻,平均年龄只有三十一二岁。谈及困难挫折时,他们说:“科研活动本就是在失败与挫折的路上前进,反复摸索尝试是基本也是素养。”
彭伟博士用“好米煮好饭”这个比喻形象地解释了特殊钢研制从源头上对材料把控的严苛,而全流程生产也是上大高性能钢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的特色与优势。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实际应用的诞生才是关键。团队始终希望科技水平转化工业实际应用的过程,能够越短越好、越快越好。从成分研究设计、冶炼、加工到成品,每一环节的参与使得团队能够更自信、更全面地完善提升、保证质量。
上大高性能钢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在本次工博会上展出装甲防护材料、第三代汽车钢温成型零件、民生钢产品等,向普通民众展示特殊钢的不同用途,使大众了解到国内高校已有实力做到世界先进水平,真正的中国智造绝不亚于国外产品。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