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 通讯员 陈豪)这几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医二代”们委托爸爸妈妈向医院发来一幅幅书画作品,表达对战疫一线叔叔阿姨们的敬意。他们说,“愿美丽的白衣天使,勇敢的逆行者早日战胜病毒,平安归来”!
这些小朋友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8岁。因为都是医务人员的子女,他们比其他小朋友更关心和了解疫情的情况。他们没法上一线,可他们希望用画笔为武器,共战疫情。
徐辉医生的女儿是位预初班的学生,疫情爆发以来不时在录制短视频为医务人员加油。徐辉上班前女儿也会叮嘱她加强防护,让她倍感暖心。10岁的钱广阳除了委托当护士的妈妈送画,还特别叮嘱要转达“叔叔阿姨,请你们保护好自己”。
《新冠病毒哪里跑》 张竞文 8岁
《白衣天使加油》 章奕晴 9岁
《武汉加油(组图)》 蒋绎泽 9岁
《人类一定可以战胜病毒》 谢泽远 10岁
《“肺”常时期,抗击战“疫”》 钱广阳 10岁
《科学防控 人人有责》 安雨萱 11岁
《天佑中华 武汉加油》 汪徐睿 12岁
《爸爸加油》 戴凌翀 13岁
《众志成城 打赢战“疫”》 周欣苒 16岁
《天佑中华》 史鑫玥 17岁
在这段战“疫”的非常时期,各行各业,老老少少都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付出,同时也都有所思考和感悟。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一个 11 岁(五年级)医二代孩子的视角,去仔细聆听感受他细腻的内心世界,了解这次疫情对他的影响和启发。他的母亲是普陀区卫生健康系统基层单位一名医务工作者。
1月23日 星期四 雨
今天是小年夜,也是妈妈上班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可是已经快晚上八点了,妈妈还没有到家。爸爸说,妈妈在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会。妈妈开会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开会开到那么晚还没回家是第一次,我有点担心。“这个病很严重吗?”我问爸爸。“不知道,可能比2003年的SARS严重”。我没有经历过SARS,但我听说过,我有点害怕……
1月24日 星期五(除夕) 雨
早晨睁开眼,我看见妈妈坐在我的床边,我睡眼惺忪地问道:“妈妈,你昨晚几点回来的?”妈妈没有回答我,而是很认真地看着我,问道:“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哪三种职业的人,我们应该尊敬他们?”“军人!”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解放军叔叔英姿飒爽的情景;“老师!没有老师,我们学不了知识,将来建设不了祖国。”“对!军人保家卫国,让我们不被外敌欺负,值得我们尊敬;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值得我们尊敬;还有一个职业就是医生……”妈妈欲言又止。我知道妈妈的职业就是医生,难道妈妈在自卖自夸?我天真地想着。直到晚上我看到新闻里报道上海有136名医务人员紧急驰援武汉后,我有点明白妈妈的话了。
1月25日 星期六(初一) 雨
因为疫情,家庭聚餐、外出旅游、电影等等的一切外出娱乐活动都取消了。可是今天是太爷爷100岁生日宴,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唯独这顿饭没有取消,这也成了我新年里唯一的一次外出。饭店里弥漫着消毒水味、原本一桌难求的饭店现在只有我们一桌在吃饭,街上行人稀稀朗朗、个个戴着口罩、行色匆匆。若不是街边挂着几个红灯笼,我都很难想象现在是春节。
1月26日 星期日(初二) 雨
还在下雨,家里就剩下我和爸爸两人,妈妈去加班了。看着电视里滚动播出的新闻:航班取消、省际客运停运、延长春节假期、调整开学时间……上海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连外公外婆都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妈妈在单位里不知道怎么样了?此时的我特别想跟妈妈通话。在微信视频中,我看见了妈妈戴着口罩、护目镜、隔离衣……就像太空人一样,在雨夜里敲响一家又一家的门进行重点人群的居家隔离观察。那一晚,妈妈和她的小伙伴们一共走访了100多户,直到深夜才回到单位吃上一口饭。
1月27日 星期一(初三) 雨
原本还在为不能出国旅游感到沮丧的我,现在每天看新闻成了我的必修课。妈妈说,不要看手机里的新闻,因为有真有假,我还没有辨别的能力,所以让我每天看中央台和上海台的新闻,我发现通过看新闻学到了很多知识,我懂得了在什么时候该戴口罩、戴什么样的口罩才是有效防病毒的,渐渐地,我成了家里的小卫生员,教外公外婆六步洗手法。爸爸夸我长大了,我想如果妈妈是战斗机,那我就是僚机,让妈妈在第一线安心工作。
1月28日 星期二(初四) 阴
第二批增援武汉的叔叔阿姨们昨天晚上出发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妈妈给我看了他们出发前的合照,有些人我认识,有些人我不认识。妈妈说,他们在听到国家号召的第一时间,就放弃了离沪探亲、外出旅行的计划,主动递交请战书加入值班值守的队伍;有些人连夜告别家人,偷偷替换同事,背起行囊,急速驰援武汉,不分昼夜奋战在“最危险的地方”……说着说着,妈妈的眼眶湿润了。我默默地听着,终于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说医生是最值得尊敬的职业了。“妈妈,今天已经不下雨了,明天太阳就出来了,加油!”妈妈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