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三尺讲台,就踏上了从教之路。当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望向我们,被称作教师的我们,要怎样才能不负众望,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习近平总书记说,“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他多次强调“立德”的重要性,认为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只有紧紧抓住“德”字,方能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好教师。当我们把“德”这个字拆开来看就会发现,它本就蕴含着教师“立德”的奥秘:两人同行,十四一心。
“两人同行”,师生教学相长。教师从事的是“灵魂工程”,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对话,是师生之间思想平等、共同进步的旅程,是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但自身并非“完人”,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过程。
“十项准则”,明确师德底线。高校教师应该把《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当作自己的镜子,常“照镜子”,对照师德规范。我们要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个根本问题”,不忘初心使命。每一个教师,都怀着教书育人的初心,这一颗心是我们的起点,在无数次回望时依然会给予我们坚定前行的动力。我们更应该明确育人的目的,始终清醒地记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牢记我们的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我们教师就是种树者,就是摆渡人。为党守住一段渠,为国种好责任田,是我们的职业道德,若能桃李满天下,便是我们最大的荣耀。
心存敬畏,谨记师者之道。不仅要敬畏天地万物,敬畏自然规律,敬畏科学知识,更要敬畏生命,敬畏时光,敬畏寒窗苦,敬畏父母心。授业解惑是最基本的要求,更要传传爱党爱国之道、追求真理之道、为人成才之道,以仁爱之胸怀感化学生,用洞察之眼光分辨人才,拥通达之学识站稳讲台,怀敬畏之心回报社会,这才是一个好教师的道德,也是一个好教师立德树人的路径。
作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 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