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陈晓亚院士分享学术与人生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学者、青年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精神,树立什么样的学风、教风?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帮助青年人攀登科学高峰?昨天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上,老院士、老专家们纷纷建言,推进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实现科技强国的坚实基础。
科研需要不忘初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陈赛娟在谈及青年科研人员的人际关系时提出,现在单一的学科已经不能够完成重大的科研攻关任务,因此,科学研究需要学科交叉,需要协同作战。现在由一位研究人员独立做一个课题,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可能了,需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样才可以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她说:“科研要不忘初心,实现科技报国为民。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的生力军,肩负科技发展的历史使命。希望青年朋友在学习中养成良好学风,在科研中锻炼扎实的工作作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大教授褚君浩回想起自己曾经跟着前辈导师做科研的经历。他说,那时为了攻关一个科研难题,需要先有样品,但像指甲盖那么大的一个样品就要1000美元,当时有三个小组在做这个样品,但大家都愿意把最好的样品提供给他做实验,在同事们的合作下,他最终发表了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图说:储君浩院士分享学术与人生
扶助青年端正学风
放眼现在全国各高校、各研究院所,青年才俊挑大量已经蔚然成风。陈赛娟认为,青年科研人员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富有创新精神,是科研的生力军。从研究生阶段开始,就要努力培养科研能力,锻炼严谨的科研作风,从而为今后的学术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过程中,各个学科的导师、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又该起到怎样的扶助作用呢?陈赛娟说,首先要创造科技创新和学术规范的浓厚氛围。比如,在有的研究所里,青年人会自己组织每周一次的讨论,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畅谈阅读文献的体会,谈自己的科研思路。导师和领导也会每周组织一次科研进展的讨论会,推动课题的开展,并对下一步的研究指出方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学术不规,而且,在工作讨论中,导师和单位领导还能看到年轻人存在的问题或需要进一步正视的问题,促进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及时纠正错误。
共同倡议学术诚信
在昨天的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生和师生代表共同签署发布了《“坚守学术诚信、弘扬科学家精神”行动倡议书》,郑重承诺“坚定理想信念,胸怀祖国人民;坚持严谨治学,追求学术真理;严守道德底线,遵循科研伦理;恪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敢于创新争先,永攀科学高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把对待科研工作比作是自己的“情人”。他说:“我做博士生时研究的植物是当归,因为当归是很漂亮的植物。后来我在小兴安岭又看到了它,突然感觉真是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当归就是自己的情人。我们搞科研必须要感情。在森林里面,我看到的当归亭亭玉立,十分漂亮。”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应当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许多与会者表示也要“从小抓起”,即从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入手,让他们养成恪守做人和做学问底线的品质。南京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宁介绍,学校发挥学科的特色,推出了一批课程思政的品牌,主要是把学术道德规范、学术相关的教学要求与研究生的课程思政建设想契合,教育青年人怎样走好科研之路。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