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学家郭景坤院士逝世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9位院士

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学家郭景坤院士逝世 今年共和国已痛失19位院士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创 2021-08-18 10:45:56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  

来源_东方IC(做题图,谢谢).png

来源/东方IC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原主任,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郭景坤同志,于2021年8月17日6时1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来源_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png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郭景坤是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他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方法,为我国陶瓷封接以及电真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带领团队研制出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解决了我国第一代战略武器关键部位防热难题,于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他主持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零部件的研究获得成功,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他在国内率先主持和开展纳米陶瓷研究,指导开展的光学和光功能透明陶瓷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郭景坤同志在担任上海硅酸盐所所长12年间,大力推进改革、积极倡导合作、悉心关爱人才,提升了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他一生爱国爱党、献身科学,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严谨求实、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无机材料领域科技教育人才。

2021年以来,我们已经痛别了19位两院院士。

1月28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王绶琯逝世,享年98岁。他是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的奠基人,带动了中国天文学界跨越式发展。他也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无数科学人才。他的学生中,就包括“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2月5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逝世,享年93岁。他是我国著名的油气井工程技术专家、水射流专家、教育家,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开辟了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新领域。沈忠厚教导学生“要上山不要下海”:“上山”就是要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下海”就是利用科研成果谋取个人利益。他常说:“一个人一辈子能够认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2月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逝世,享年93岁。程镕时做科研提倡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他一直教导学生:“如果老是去研究人家已经研究过的东西,永远都达不到学科前沿和科学顶峰。”

3月2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逝世,享年98岁。他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热爱科研,更热爱祖国,曾几次为了国家需要转换专业方向。有人觉得这是牺牲和奉献,但他却认为是对自己的提升:“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我也总是想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这一点是推动我勇于去改变、去做研究的动力。”

3月12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周又元逝世,享年82岁。周又元主要从事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研究,是我国最早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之一。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编号为第120730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又元星”。

3月22日 ,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逝世,享年96岁。彭士禄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我国核动力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常揣着“明白与糊涂”:“凡工程技术大事必须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数,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凡对私事,诸如名利、晋升、提级、涨工资、受奖等,越糊涂越好”。

3月26日 ,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逝世,享年103岁。沈善炯对我国的抗生素生产作出重要贡献,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倾注大量的心血。沈善炯在美国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而学业优秀的他却选择回国任教。曾有人问他是否遗憾,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论起对中国的贡献,那跟回到自己的国土去建立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科学在自己的国土开花、结果,还是不能相比的。”

3月2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毓元逝世,享年97岁。谢毓元主要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回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谢毓元曾总结几点经验勉励后学,“对科研工作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干任何事情,缺少激情,缺少刻苦钻研、拼搏向上的精神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3月31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及管理学家李京文逝世,享年89岁。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李京文较早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论证理论与方法,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4月28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闵桂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闵桂荣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参与领导完成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及应用卫星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作出系统、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

5月6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刘兴土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首创了沼泽湿地稻-苇-鱼复合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开辟了沼泽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提出了粮食核心产区粮-牧-工协同发展、三江平原适度发展水稻规模等多项重要战略咨询建议,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5月14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王元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为中国夺得了该领域的第一个重要成果。

5月22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将毕生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励,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5月22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创造性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建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在国内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最多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吴孟超从医生涯长达75年,拯救了超过16000名患者的生命。

5月26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矿物加工专家、教育家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陈清如院士是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将毕生精力奉献于我国选矿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研究,为我国矿物加工和洁净煤制备技术领域的科研、教育和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月16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黄熙龄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黄熙龄提出了软土地基设计施工的“控制长高比组合单元法”,解决了沿海软土地区房屋大量开裂的问题,该方法编入国家规范沿用至今。他还解决了数十项重大工程复杂地基处理的问题。

6月27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微波遥感技术主要开创者姜景山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姜景山参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相关技术系统研究,是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参与者。姜景山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微波探测技术从月球轨道上对月面进行探测的方法,实现了人类首个“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

6月29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下水动力学家、水文地质教育学家薛禹群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薛禹群专长于地下水研究,建立了三维热量运移模型、海水入侵潜水含水层的数值模型,克服了“降雨入渗和潜水面波动对入侵水质的影响”两个难题,在国际上被评价为“发展了潜水含水层条件下的海水入侵模型”。

编辑:任天宝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