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封闭式立翻领、五粒扣、四口袋、倒笔架形袋盖,一套通体灰色的棉布中山装由于时间长远,已显泛白。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时身着的中山装原件,彰显新中国友好、自信的大国风范。今天下午(3月5日),“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革命文物进课堂活动来到苏州河畔的华东政法大学,当这件珍贵文物在思政课堂亮相,细心的学生发现,周总理的中山装领口内侧磨损最为严重。
“最初布展选的人形模特是带脖子的,我们馆方所有人都觉得不行,应该把领口展现出来”,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专员赵嫣一在课堂上解答了学生们的疑问,这套中山装被总理珍爱地穿着,被总理亲属用心地保存,唯一破损的领口恰恰展现了总理埋头伏案工作的辛劳,展现了艰苦朴素的家风。
这样的细节令文物更有温度,透过衣服的模样,大家想象着穿衣人瘦削的身形、沉稳的气质和卓然的风采,想象着他所经历的一切。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张璨向华政学子讲起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万隆会议召开时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形势,周恩来总理临时改写发言稿,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各国代表的广泛赞扬,缓和了大会的紧张气氛。在中国代表团的推动下,会议形成和平共处的原则。
今天这堂思政课由张璨、赵嫣一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联合授课,周恩来曾侄孙女周婧祎、亲属代表唐华也来到了现场。教室特意选定在华政交谊楼,这里是人民解放军进驻上海后的第一宿营地,交谊楼见证了上海解放的重要时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中山装展品由周恩来总理侄孙周佶、侄孙媳李清阳家庭珍藏保管,为庆祝建党百年交由中共一大纪念馆展陈,经与亲属协商,中共一大纪念馆将此件重要展品纳入“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第二批展出文物藏品序列,首次亮相政法院校思政课堂。文物与文物相遇,苏州河畔的思政课堂里,红色资源成就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及周恩来亲属,于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之际,宣布联合成立“周恩来精神教学研究中心”,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校-社”联动机制,着力优化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