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寻找创新之路?听听修复天后宫、慎余里的他们怎么说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寻找创新之路?听听修复天后宫、慎余里的他们怎么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06-13 11:31:37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旭颖  

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教育活动,日前在线上举办。活动以上海苏河湾万象天地的天后宫和慎余里保护性修复项目为案例,邀请专家学者,探讨城市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展示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凝聚全社会文物保护共识。

图说:“今古集: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线上举办


原貌修复重现百年前的华美


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是典型的江南古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妈祖庙。这次天后宫的异地保护工作,是利用在2006年落架保护项目中保留的各种构件,恢复戏台、门楼、看楼的原状。天后宫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表示:“无论是在营造技艺还是历史文化上,天后宫都有着独特、重要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价值。”

天后宫保护项目施工负责人黄科介绍,天后宫文物原件的修复难度巨大,门楼的砖细墙面有十几种构件,数量超过千件,其中大多残缺不全,修复工作犹如完成一幅高难度的拼图。“我们根据图纸先将各种砖归类整理形成表格,再由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赴仓库进行现场复核、辨认、试拼,并对成果进行核实、测量、拍照、记录,整个过程都考验着工人的耐心和细心。”花费6年时间,修缮团队对1000多件木构件和1600多件砖石构件进行逐一修复,并复原到新建成的天后宫建筑上。

图说:天后宫保护项目效果图

据悉,修复后的天后宫将于年内向公众开放,曹永康介绍:“门楼砖雕、云形砖斗拱、波形木斗拱、水纹短机、木刻夹堂版、浪花藻井木等,都是清代建造时期的原物。通过工匠的精心修复,我们现在可以完整、清晰地看到当年精美的浪花纹饰和图案,它们也都是妈祖文化的图腾。”


活态保护留住被遗忘的记忆


建于1932年的慎余里,是上海苏州河北岸保存最完整的海派石库门建筑群之一。全程参与慎余里设计和保护性修复工程的凌颖松,从理念升级、技术创新、文化传播三个层面,分享了他对于文脉传承和城市更新关系的理解。他认为,要将慎余里项目打造成一个城市更新的实践范本,并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就要让慎余里成为上海石库门历史文化和营造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点。修缮团队不仅严选了与原建筑一致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来重现慎余里的原本风貌,还利用安装消防水幕的创新技术,解决了老式里弄布局与消防安全规范冲突的难题,并为此研发了实用新型专利。为年轻潮流人群打造的“文化修缮实验室”,则在文化传播端打开了历史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想象空间。

图说:慎余里文化修缮实验室

负责项目施工的周祺,透露了慎余里“修旧如旧”背后的细节。慎余里的房屋装饰考究,“我们通过查阅史料,对比当时的建筑材料、工艺,总结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构件,确定了里弄宽度、立面门窗式样等多处细节。”由于一些传统的施工工艺已经极少使用,团队只能找来“老法师”手把手指导。凌颖松说:“‘保护性修缮’不只是针对建筑。让大家有机会看到传统的建筑工艺,也是一种正确的打开方式。”

随着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实践的深入,一些新理念、新课题正不断地涌现。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杜晓帆提出,在老旧城镇更新的过程中,应当为居民留住一些“乡愁”。“如何在保障民生、发展经济、加速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使文化遗产和老城区、老街区的文化内涵丢失,是我们城市更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编辑:沈毓烨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