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复旦大学与上海科技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科创”)联合举办的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线上举行。
近年来,复旦大学在机构与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校主管领导负责、各部门分工合作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运营统筹协调机制,在知识产权管理、赋权改革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出台了《复旦大学赋予科技人员职务发明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给予了科研人员更大的专利转化运营自主权,为科研人员的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
此次对接会上,围绕“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生物医药及智能诊疗”两大主题,项目组和上海科创就首批9项成果转化落地意向进行讨论磋商。
其中一个是关于混合车辆线路规划系统,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卢文联介绍,团队自主开发全针对零售/快运/配送物流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的运输、仓储、调度、划拨、网络、售后等的预测、规划、决策与数据挖掘的智能算法定制系统。基于该算法系统,与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开发的物流调度优化系统已应用到上汽安吉物流的供应链业务中,实际零部件进场业务测试中,相比原有人工调度,总里程下降6%,装载率提高4.7%,车辆数目下降11.5%,调度时间提升高至500倍。团队也与上海富勒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物流与规划的合作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另一个是对于类脑智能算法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创新应用。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教授薛向阳表示,团队自主研发了单目二维及三维图像目标检测、鸟瞰图目标检测分类、激光雷达语义分割、车辆轨迹预测、建图导航等类脑智能算法,在一汽红旗自动驾驶改装车上完成了初步算法部署。团队在顶尖会议及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一汽(南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设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紧密的产研合作。
会上,针对以上首批重大成果,市场投资团队逐一对各个项目的核心技术优势、市场化前景、转化模式等进行了交流,并就后续如何更好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提出了建议。复旦大学与上海科创双方就敏感捕捉项目转化和市场投资的机遇,前瞻布局、通力合作进行探讨。
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重大专项执行负责人冯建峰表示,“重大专项”这几年在科学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下一步,需要在应用场景中,促进成果向上海乃至全国的重大产业领域转化落地。智慧医疗和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领域应用的两颗明珠,重大专项从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源头上持续攻关,积累了一系列成果。希望能通过此次对接会,和上海科创之间形成长效的交流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地推动项目成果落地。
据悉,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于2018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立项,复旦大学和张江实验室为承担单位,中科院微系统所、华山医院共同参与。目前,项目组参与研究人员1200多位,国际合作参与的专家70多位,覆盖到国内外近百个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和企业。项目聚焦建设上海脑与类脑智能领域“一二三工程”(即“一个基础设施,两个核心能力,三个关键支撑”),着力于在类脑人工智能算法、重大脑疾病智能诊疗、类脑智能芯片、类脑智能与工程实现等未来智能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原始突破,加快类脑智能技术在推动上海产业升级、改善上海民生、促进智能城市发展的新应用,有力支撑上海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智能科技高地和创新发展引擎。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