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翻译技术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沪举办

首届翻译技术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沪举办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张炯强   2022-12-07 17:59:57

当下,翻译实现从传统模式到人工智能的迭代,应用文体翻译占据了整个翻译市场九成以上的份额,而依托技术的应用文体翻译已然是大势所趋。此外,人工智能时代,全球化“智造”企业急需大量多语言服务人才,这也成为外语人才培养的新增点和新亮点。

日前,首届翻译技术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举办,来自澳门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围绕“为传播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技术赋能翻译”“突破性的翻译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翻译朝新文科发展”等主题,共谋翻译教育创新发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柯勤飞在致辞中表示,“翻译+技术”是开辟外语应用导向的“新赛道”,“技术赋能翻译”是推动外语学科发展的“新动能”,培养造就更多的精通翻译技术、善于理解传播当代中国的“双师”型语言服务人才正当其时,学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技术深度融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上海城市发展、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着上应智慧和力量。

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黄友义指出,从全球视角出发,技术路径将开辟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的传译平台,“翻译+技术”是未来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区别于“翻译+法律”“翻译+传播”实现外语学科快车道超车的差异化定位。上海科技翻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胡开宝从技术变革、研究范式更新以及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更替三个视角,指出外语学科应借助新技术的东风才能创新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据了解,随着人工智能2.0时代开启,海内外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智造”产业基地对语言服务人才的岗位要求已远超内容的语言转换,跃升为懂内容管理技术和精通语言转换。

近年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明确以“应用科技翻译”为主攻发展领域,逐步形成了“外语应用导向,翻译技术赋能”的特色定位,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翻译技术类引企入教课程,组建了翻译技术及语料库教师团队,引进了懂技术的翻译人才,落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翻译技术类)项目。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优势,与行业发展趋势深度匹配,联手业界翘楚英国RWS(全球领先的翻译服务公司)建立SIT-RWS“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学校40位教师通过高级资格认证考试,将通过翻译技术面向行业实践的细分场景、人工智能机译+译后编辑等颠覆性技术,培养学生把翻译技术应用并贯穿于不同行业知识中。此外,学校还开辟多个翻译相关的产学研基地,利用翻译技术承接并完成了机器设备、通讯器材、建筑安全、跨境电商、园林农艺等行业特点鲜明的22项翻译类的产学研横向项目。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编辑:任天宝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