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讲坛|到田野考古现场,解读“大地之书”

上博讲坛|到田野考古现场,解读“大地之书”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旭颖   2023-03-18 11:48:04

田野考古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十六字诀“土质土色,区分堆积;叠压打破,判断早晚”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昨天,由上海博物馆和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上博讲坛第三季第七讲上线,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黄翔通过回忆2015年广富林遗址发掘现场,带观众直观感受“田野考古的那些事儿”。

2015年,广富林遗址进行了最后一轮大规模考古发掘,涉及面积约4000平方米。黄翔介绍:“相比较小面积的发掘,大面积发掘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有机会获得新的考古发现。”此次发掘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土台,这处重要的发现,就是考古学家通过“土质土色,区分堆积”来完成的。“实际上在2010年,我们就已经挖掘到了这座土台的西南角。当时在试掘过程中发现有一种堆积非常特殊,堆积厚度较一般的文化层厚,不见陶片等遗物,叠压在生土之上,非常类似于生土,但夹杂有一些不同土色的斑块。加之实际发掘面积非常小,该堆积又在较大范围内都有分布。因此,我们当时将该堆积判断为生土,险些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直到2015年大规模的发掘,这座土台才正式‘重见天日’。”

活动海报

当时,考古队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条带状的土质堆积,土质斑驳混杂,又有一定的条理。随着对土质的进一步勘察,考古队勾勒出了一个东西长约55米,南北宽约40米,堆积厚3.8米,方向北偏东约30度,揭露面积1200平方米的良渚文化方形土台的东北一角。土台外层为草铺泥,中间由被植物包裹制作的泥砖构成。

这样一座总体约5000至6000平方米,规模之大在全国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名列前茅的土台,到底是作何用途的?“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祭祀,但我们需要更严谨的证据。”黄翔说。首先,此前发掘的少卿山遗址中,也曾发现过类似的良渚文化土台,当中出土了玉璧、珠以及完整动物骨架,被判断是用作墓地和祭祀土地之主的,可以为判断广富林土台的用途提供一定参考。其次,对周边区域历年考古发现的重新梳理显示,土台周边环绕有规模不一的4处墓地,且墓地年代与土台相近。考古队判断,土台用于祭祖的可能性较大。最后,土质堆积中,包括红烧土块在内,发现了红色、黑色、灰白、黄色,以及可能因带有植物而呈青色的土,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为建造祭坛特地设计的“五色土”,也因此认为土台可能是同时用于祭祖和祭地的综合祭坛。

2015广富林土台发掘现场

“当然,如果未来广富林有了新的发现,可能会进一步佐证我们的判断,也可能会有颠覆性的新发现。无论如何,对考古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黄翔说,“许多人觉得,田野考古的工作有点像‘法医’,一直在解谜破案。而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拼图师,一直在搜集碎片、拼出真相。虽然可能会完成其中某一块拼图,但站在更大的视角来看,这块拼图也只是真正完整的拼图中稍微大一点的一块碎片。这项事业的魅力在于,你永远不知道终极答案是什么,但你永远都在追求终极答案的途中。”(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编辑:陆玮鑫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