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我们为什么说谎?——蔡骏《谎言之子》首发分享会”在上海钟书阁举办。作家、编剧蔡骏,悬疑小说家那多,作家、《收获》杂志App运营总监走走,一起解读蔡骏悬疑写作二十年后的这部里程碑式作品,剖析故事中两桩跨越16年的谜案,以及构建在谎言之上的个人和家庭,背后有着怎样的悲剧和秘密。
“我们为什么说谎?”对从事悬疑写作二十年的蔡骏来说,“谎言”有时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谎言之子》讲述了一个构建在谎言之上的家庭背后,几段无法言说的人生。他分享道,《谎言之子》书名的最初构想,是想以一个孩子的“犯罪”为核心,但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加入更多的内容,从个体的“谎言”变成了一群人的“谎言”。
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种谎言,一种是人物意义上的谎言,通过人物各种各样的目的来营造出一个迷惑性的假象;另一种则是作家意义上的谎言,这是文学技巧的一部分。两种谎言融合在一起,会构成独特的魅力。
同样擅长搭建推理故事的作家那多认为,《谎言之子》是一部冲击力很强的作品。首先,这个冲击力体现在语言上,蔡骏的语言有点像自己在虎跳峡看见的黄河,非常浑浊甚至像泥浆一样的水,有非常快的速度,有无数大大小小的漩涡。这是一种在犯罪类型小说里极其罕见、甚至独一无二的语言。第二,人物也很有冲击力,尤其是那个老警察形象,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狂野彪悍的警察形象。这样一个形象也非常罕见,但是很有血有肉,是能够让人相信的一个人物。第三,是小说的情节。这一贯是蔡骏的强项,情节很曲折离奇。有这样的情节,才有了对语言和人物的加持,让《谎言之子》成为能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一部作品。
同时,那多敏锐地观察到小说对于真实案件的影射和延伸。在《谎言之子》中,几个戴着面具的人如何戴上面具,并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样的主题很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本格、新本格可能更注重密室、游戏,但社会派更注重情感,这种共情感是读者喜欢这一类型小说的原因,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游戏,这也是他很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
关于现实案件和悬疑小说的关系,在那多看来,真实案件中往往存在很多普通人想象之外的、非理性非逻辑的因素,反而需要在小说创作中得到梳理。“生活永远比小说更曲折离奇。”那多谈到,一部分看起来如同虚构的现实,往往需要作者通过由虚化实的方式让读者信服。这意味着,小说作者在走进真实案件的同时,又要能做到从真实案件走出来,回归到创作的原点,找到笔下的“现实”。
前排左起:那多、蔡骏、走走
作家、《收获》杂志App运营总监走走认为,《谎言之子》这部小说探究了亲情之爱的底线,追问“同一起跑线”的奋斗之难。蔡骏通过警察追索的,不仅是亡灵的真相,更是社会公平的真相。
她还分析了中西方悬疑小说创作理念的不同,认为虽然都是解析因果,但是西方偏向于分析一个人的成长,有一份完整的犯罪心理学,而中方则侧重于家庭,两者间的情感走向不一样。
对于当下的悬疑作品,走走认为最好的不是叙述诡计的那一类,而是有着跨界知识在其中的内容。悬疑小说不应该局限于刑侦、法医学的范畴,还需要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是广告学等学科的知识。同时,一部没有遗憾的悬疑作品还要能系统地处理作品中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尖锐的现实矛盾。
《谎言之子》简介
16年前的清明夜,上海郊区工地上发现一具面目全非且被剪断手指的尸体。刑警许大庆查案未果,不久妻子文雅向他提出离婚,随后在家中自杀。
16年后,许大庆在妻子的遗物中发现她与一个陌生男人的亲密合影。当一起连环车祸打开了尘封多年的“潘多拉之盒”,一场盘根错节的死亡迷局被再次引爆。
这16年里,从中国西部乡村到江南古镇电子厂,再到夜色迷离的上海滩,满目疮痍的地震现场,海边的豪华英式别墅——姓名、身份、动机、时空,一切都被推翻、肢解、重构。
什么是谎言?谁才是谎言之子?
蔡骏简介
蔡骏,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已出版《春夜》《镇墓兽》《谋杀似水年华》《最漫长的那一夜》《天机》等三十余部小说,累计发行1400万册。曾获茅盾新人奖、梁羽生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凤凰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提名奖、《上海文学》奖等。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俄、德、日等十余个语种,并被改编为热播影视剧。(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