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博物馆青少年暑期公益活动之一,近期由上海博物馆、新民晚报共同主办的“美在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青少年征文比赛”收到了不少学生来稿。他们有的把上海博物馆比作是立体的百科全书,有的将之当作一个乐园,流连忘返。他们在传统文化中认识美、体验美,增强了文化认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青少年们对博物馆之美的理解吧!
在“何以中国”系列“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上,有一件貌似不起眼的展品:一盒深色的碳化稻谷,它引起了上外附中初一(3)班宋欣彤同学的注意。她由此了解到良渚时期的稻作农业水平已经非常发达,和现代相似,当时的先民已经将稻谷作为日常的主食。作为一名小吃货,她还由此及彼,在展品和资料间,探究良渚先民还吃些什么,最后,得出结论是:良渚先民日常饮食中,瓜果蔬菜,河鲜肉禽一样不少,饮食结构相当丰富呢!她将研究食物的来世今生,作为探究古今文明的一个小小支点,这样独立思考的精神,不正是我们的孩子们所需要的吗?
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编辑:钱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