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九龙坡办学到西迁坚守,从长江内河到走向深蓝,八十载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交大船海人筚路蓝缕、前赴后继,开创中国船海学科之先河。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成立20年纪念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建设8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南洋公学在办学之初,创办者盛宣怀就指出:“中国若要摆脱洋人的支配,只有通过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造船家要比继续依赖洋人好得多。”1943年,交通大学在战乱中接办内迁重庆的商船学校,在叶在馥、王公衡、辛一心、杨仁杰、杨俊生、王荣瑸、张文治、方文均、杨槱等学成归国的老一辈造船专家秉持兴办造船工程教育以图自强的朴素愿望创建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第一个造船工程系。自此,交通大学开始稳定地、规模化地培养船舶工业高等技术人才。1945年2月和7月,从交通大学走出了造船工程系首届毕业生。随着抗战胜利复员上海,师生人数逐年增加,至1949年时,共培养本科生175名,为新中国船舶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办学历史,船建师生始终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中国第一台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院士,中国第一个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总设计师王礼恒院士,“港珠澳大桥”专业护航、隧道与地下结构工程专家孙钧院士,中国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院士,中国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工程教育家张光斗院士等一大批科技精英、兴业英才和教育大家从这里步入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经历了8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秉承“与国同行”的办学传统,传承兴船报国的不熄火种,不忘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在历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或A+等级。2017年,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大教授领衔、大工程导向、大设施支撑、大情怀铸魂、大体系保障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引导每年超过80%的毕业生选择到国家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就业,投身行业报国仍是当代船海学子的第一选择,形成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科顺应行业发展态势和技术变革趋势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总师型和工程科学家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形成以设计制造为主干、流体性能和结构安全为基础、智能控制和绿色动力为两翼的新课程体系。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国内首批开展“卓越工程师”专项招生和培养,牵头论证和建设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标准和核心课程,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培基地,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互聘导师,共同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近年新增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育才奖等各类市级荣誉30余项,本科生深造率保持在65%以上,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的比例超过八成,2017年研究生团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特等奖,助力交大第五次捧杯,2018年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优秀学生创新成果在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中屡获殊荣。
近年来,交大船建学院积极顺应国家需求和行业发展态势,以“与国同行”的价值导向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紧紧锚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办学定位;加快研究中国式现代化对学科发展的根本要求,紧紧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担当;坚持心怀“国之大者”,紧紧锚定培养行业急需拔尖人才的初心使命,奋力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学术氛围浓厚、高层次人才汇聚、育人成果突出、治理规范有序、合作开放包容的世界一流学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交大力量。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