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在上海地图上用钟形曲线描绘出五大新城及上海其他区域的平均温度(左),数据显示出气温低地和高地的相对比例(右) 采访对象供图
近年来,上海夏季的高温天气屡破纪录,人们习惯了酷暑的到来。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是造成高温天气的一大推手;与此同时,“热岛效应”又为城市高温“添了一把火”。
相比于土壤、植被等天然物质,水泥墙面、柏油马路等人造设施更容易吸收太阳的热量并向环境释放,从而造成了城市中的热岛效应。其实,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规划得到缓解。
近期,由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关成贺和李颖指导的科研团队以上海“五个新城”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城建设与城市热岛效应的交互关系,相关成果在《可持续城市与社会》期刊上发表。
关成贺教授认为,当前一些新城镇(区)的规划未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给予充分关注。“不仅是在上海,全国范围内,每一个新城建设项目都应该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将会如何影响未来当地人们的生活。”他说。
科研团队在此项研究中引入了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学两个领域的研究工具。这一“跨界融合”的研究方法帮助团队总结出气候变化对新城镇居民的影响,并为此找到了可行的城市规划解决方案。
“团队以上海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和南汇为观察对象,综合运用了多种经过验证且行之有效的城市规划和生态评估工具。”李颖告诉记者。
据了解,团队使用算法识别高温区域,即“城市热岛”;确认了热岛的具体形态后,再使用能够探测空间分异性并揭示其背后驱动力的“地理探测器”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土地利用的不同方式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研究发现,五个新城比上海其他区域更容易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数据显示,上海整体平均地表温度为36.78摄氏度(98.2华氏度),但嘉定、青浦等新城的平均地表温度可达到39到40摄氏度(102.2到104华氏度)区间。
团队分析发现,全市新城区的地表温度与其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相比于上海其他区域,新城的住宅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餐饮服务设施布局紧实度更高,产生了更多热量;与此同时,公园绿地等具有降温作用的用地属性在新城中占比低,降温效应不显著。
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建议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布局城市未来发展时,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因素。研究特别指出,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办法之一,是布局公园、湖泊和河流等蓝绿空间。
城市热岛效应会受时间变化影响也是本次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抛开气候变化不谈,城市热岛效应在夜间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关成贺表示,“这就意味着某些特定人群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譬如较少前往城市其他区域的老年人、儿童,他们在白天的时间也更多地停留在新城,高温对他们的影响也更大。”
团队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够给未来的城市规划贡献一份力量。关成贺说:“制定政策时,我们的研究发现可以作为实证和定量研究背景参考。”
据悉,该项目也是上海市城市设计与城市科学重点实验室(筹)聚焦城市热岛效应的系列研究之一。实验室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近年来开展多项城市研究,致力于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可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