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领略北宋文豪的智慧与才情。
“草木不仅仅属于自然,它们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人类的文化史里。草木有情思,是人赋予的情思。”昨天下午,新民晚报“夜光杯”与上海植物园联合举办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第三十三场活动。
在刚刚投入试运营的上海植物园自然教育中心,学者、传记作家崔铭从万物和草木入手,和读者一起在大自然中领略北宋文豪的智慧与才情,也为2024上海(国际)花展画上圆满的句号。
文学的温情
古老的《诗经》里有一个繁茂的植物世界:桃之夭夭,蒹葭苍苍……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草木钟爱有加,无数的诗词文章都在歌颂着万物之盛、植物之美。崔铭从“万物”讲起:“在文学家的动人书写中,万物是平等的,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和自然和谐相处。”
漫长的岁月中,万物和人建立起了情感联系,植物也经历着人世变迁。植物的多样性为文学书写提供了无限可能,同一种植物,根据写作者当时的心情可以有不同的书写。“通过欧阳修的书写,‘洛阳花’成牡丹的别称,作为文学意象,牡丹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不再只是富贵的象征,也被赋予了青春、浪漫与诗意。”崔铭说,辛夷、踯躅,这些最常见、最普通的植物,在文化史、文学史上本没有显赫的地位,但它们是王安石故乡的草木,陪伴过他的少年时光,如同身边平凡而贴心的亲友,“这就是文学的温情。”崔铭说。
专业的读者
“你们知道《全唐诗》篇名所见植物最多的是什么?”“《全宋词》正文单句所涉植物最多的是哪种?”讲座中,崔铭时不时抛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难不倒现场的边听边记的读者们。
读者们也跟着崔铭声情并茂地读诗、读词,从欧阳修的《玉楼春》到苏轼的《食荔枝二首》。“诗人的情思寄托,并不是因为花开,而是因为人有情,草木的情思都是人赋予的。谁也抗拒不了时光的规则,不要因为离别而痛苦,唯有把握当下,不负韶华,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互动环节,来自通信行业的于女士第一个抢答问题,答对后,她情不自禁地说:“崔老师讲得非常细致。”
“90后”的朱小姐是崔铭的粉丝,也是夜光杯微信公众号和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的忠实粉丝,她如数家珍地回答了主持人关于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的多个问题:“我听过沈嘉禄老师的讲座,这次看到崔老师的讲座,赶紧报名。”
1998年出生的于先生一口气报出了夜光杯的“出生年月”;订阅晚报四五十年的曹先生更是不假思索地说出了晚报的办报理念……
“今天来参加活动的读者都是有备而来的。”崔铭说,“不仅是晚报和夜光杯的忠实读者,还预习了讲座内容,专业水准高。”
美好的下午
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
“夜光杯市民读书会是上海植物园的自然教育中心办的第一场活动,在这里讲述草木的故事,是一件美事。”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说。
新民晚报总编辑缪克构
“这个春天与众不同,正是因为有了花展,我们便拥有了整个春天。”新民晚报总编辑缪克构说,“有花香和书香相伴,这个下午,非常美妙。”他介绍,除了夜光杯市民读书会,新民晚报夜光杯还将继续走进校园和社区,通过开门办报的方式,通过新的媒介的传播,更多地与读者交流,也希望读者多提意见建议,让新民晚报和夜光杯市民读书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光杯市民读书会创办8年来,不少活动都选择在文化地标举办,带领读者品书香,感受上海的文化韵味。同时,邀请知名作家、学者、艺术家等文化名人,分享好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今年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的总主题为“品质生活”系列。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指导,新民晚报社和上海植物园联合主办。(文/王瑜明 摄影/周馨 视频/潘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