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独家述评 | 国风与热爱

独家述评 | 国风与热爱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眼 2024-08-05 14:49:0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屠瑜  

屠瑜/文

本报今起推出“国风·追风者”栏目。一组人物虽然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真正感兴趣,才会去努力学习,传承创新。80后金山古琴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青年农民画家李元,是一位国风跨界“玩家”。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来自从小对图案的敏感,以及接触数量颇丰的老物件。

“这些图案和老物件基本都来自乡村,是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呈现,自然而真挚。”李元介绍,扎根乡土,文化创作就有了源头活水。因为热爱乡土,无论哪一代作者,都有着出于乡愁、传承文化的责任与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随便拿出一个元素来做设计创新,都是所向披靡的。”90后创业者李嫱在小小的旗袍盘扣里,开拓了青年创新创业的“大乾坤”。

因为热爱,才会无惧创业中的艰苦。李嫱从小就被中国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对美的追求让她大学时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虽然学的是西式理论与技法,但每次看到中式服装,她总是被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打动,“有一种扎扎实实的美”。

热爱才能坚持,坚持方能致远。我想起三年前采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剪纸传承人赵子平,时年79岁,他说,“我很幸运,一辈子只做剪纸一件事。”

在这个专栏里,我们还采访了90后绣娘阿紫、木棉花开土布手工坊创始人宋荣耀、90后簪娘莫璐珂、“多少Mor e Less”国风家具品牌创始人侯正光、古风装束复原小组成员池文汇、自得琴社创办人朱里越、罗泾十字挑花传承人郑晓蓉、传统植染领域邵旻博士等。从他们的话语里、眼神里,你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光和热。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要“火”起来,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养分,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呼吁更多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精神上有所得,受到尊重和认可,也要有适当物质回报。要给创业者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扶持资金,让他们看到好的市场前景,有回报,热爱就会更持久。

编辑:包雍尔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