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聊“City”不“City”的暑期,这群大学生们来了一场“反向City”之旅。今夏,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集结“紫江公益·未来教师创益社”,由600余名大学生组成70多支社会实践队伍,联合浙江大学、上饶师范学院、赣南师范大学、丽江师范学院、昭通学院等兄弟院校,奔赴每年与祖国大地的炎序之约。
图说:云南丽江的实践成员与学生们欢乐起舞。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供图(下同)
行,在乡村振兴前沿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裕民县锦裕小学,孟宪承书院郑煜煜第一次站上讲台,“我教孩子们普通话、编程与舞蹈,他们求知的眼神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意义——我希望带给小朋友们与世界沟通的勇气,开启探索未知的大门。”从长三角到西北边陲、赣鄱大地、彩云之南……大学生们成为“小老师”“千里镜”“观察家”,在田野中历练沉淀。
认知突破,才能更快成长。然而,“反向City”的大学生们也遇到了困难——“授课教室没有投影仪怎么办”“小朋友的关注度分配不均匀怎么办”“学情把握不太准确怎么办”“对课程的评价方式有待改进怎么办”……
图说:江西赣州实践队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公益课程
在江西省弋阳县华东师范大学上饶实验中学,白天,队员们一起上课、听课,以“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观察学习。晚上,邀请当地一线名师们开展复盘组会,进行教学反思、对镜自观,于细节处共研共促教学技能。
在云南省丽江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古城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大学生们用三轮车运送授课电视机、与小朋友们同吃同行。“课前,我们提前与校长和‘特殊儿童’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难点与兴趣点。这不仅有助于我调整教学策略,更有助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与关怀。”孟宪承书院安兴毅说道。遨游知识殿堂,大学生们为小朋友们戴上知识的望远镜;沉醉纳西族民歌,小朋友们带领大学生们跳起云南打跳。孟宪承书院李欣悦相信,“用十天写一首七彩的诗,‘田野里你的每一句呼喊,都会在未来的远方得到回答’。”
图说:新疆裕民实践队走访“七一勋章”获得者、护边员魏德
学,向社会治理一线
寻梦四载,四年来,500余名孟宪承书院师范生加入到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的行动中,累计服务5000余名县域乡村师生、服务时长超10000小时、走访帮扶100余名困难学生,以真情筑梦山海。今年,这支奔赴云南省寻甸县的实践团队在课堂之余开展了一对一的深度师生访谈,评估教学效果和项目成果,调研基础教育一线实况。同时,孵化了宁夏自治区数字支教分队,通过在线教学的方式服务银川市兴庆区的68名学生,精准对接多元化素质拓展需求。
迸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城市社区的教育新质生产力,培养社会与情感能力,这也成为了“紫江公益·未来教师创益社”共同关注的话题。
围绕“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奥秘”主题,“科学指南针”公益服务团队走进上海吴泾镇社区,在动手动脑中激发小朋友们的科学兴趣。无独有偶,为缓解假期“看护难”的问题,80余名孟院师范生在吴泾镇爱心暑托班、中国商飞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大飞机爱心暑托班”大手牵起小手。志愿者阿热帕提·吾买尔颇有感触,他说,与孩子们互动,与公益同事们合作,每一次教学尝试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次试错都铸就了宝贵的经验,“这不仅是我教学能力的锻炼,更是心灵成长的旅程。”。
图说:实践队在寻甸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
寻,于红色土地深处
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征9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在革命老区,与红军后代“信仰对话”,行走红色热土。
江西省于都县,蜿蜒二万五千里“红飘带”的起点。社会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党性教育,并将这场历史文化研学“搬进”直播间,吸引100多万次观看。
云南省石鼓镇,“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军民鱼水一家亲”渡口。湿滑的青苔路、坚硬的石砾地,实践队员重走长征路,于山巅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小白杨哨所,祖国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队员们拜访“七一勋章”获得者、护边员魏德友和夫人刘景好……
此外,大学生们还自主自发集结成“打卡小分队”,解锁家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场馆研学、传统文化寻根、生态多样性考察……将个人兴趣、专业背景和家乡资源充分融合起来,在祖国大地演绎着一堂堂精彩的“大思政课”。
沉得住气、扛得住事、吃得了苦。在真实的社会场域互动中,大学生们走出“象牙塔”思考“大问题”,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考验、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不断通过常规、专项、寒暑期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脚踏实地立足师范生专长、发挥协同优势,在勤学笃行中关切教育发展,做好实践育人“加餐”。
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