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正式上映的前一天,电影《里斯本丸沉没》昨日再次来到上海影城——3个月前的上影节上,《里斯本丸沉没》作为电影节最快售罄的影片在这里举行了First Film首场放映。迎接制片人、导演方励的,依旧是掌声和感动,“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共情了。”“是一部超越电影的电影!”
韩寒:“只是花的时间比我想的长了一点”
在上海影城,韩寒回忆起十年前与当时担任《后会无期》制片人的方励一起去东极岛的经历,说到当时一起听到关于“里斯本丸”这艘沉船并写下那句“当一艘船沉入海底”的故事时,韩寒坦言“很唏嘘”:“因为太久远了,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都是唏嘘然后就过去了,但对于方导来讲,这件事就成了他心里的执念,他花了这么多时间付出这么多代价,就是为了完成执念,完成这部电影是他的一个梦,也是他守护的‘艺术品’,是他亲自抢救下来的。”韩寒表示自己从未怀疑过方励的决心:“我知道他要做这件事的时候完全不意外,我了解他的性格,我知道他一定会拍出来的,只是花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一点。”
方励则感谢了韩寒的倾情助力,为自己这部倾家荡产拍出的电影贡献了一笔“风险投资”,直言“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永远是韩寒”。而韩寒坦言自己除了敬佩方励的坚持与执着之外,也希望能和方励一起为“护送”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尽一份力:“方导为了完成这件事花了大量的心血,他说他如果完不成这部电影他就是历史的罪人,那我也不想成为历史的‘陪罪人’。我们都想把这个做出来,争分夺秒地去完成,因为再晚个5年10年,这段历史可能就真的不存在了。”
孙时进教授:“更重要的是传递爱”
结束与韩寒的对谈后,制片人、导演方励又来到复旦大学,与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田芊,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孙时进进行对谈。田芊教授分享在观影过程中,自己和身边许多观众都几度哽咽,“真的每一个片段都是真实的,都特别打动我。特别深的感触是,那些死去的人被方导‘打捞’出来,然后被电影记录下来,他们就没有真的死去,因为他们没有被遗忘;但那些活下来的人又不是真正活下来,因为他们失去了战友、亲人,他们身上背着太多痛苦的记忆,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
孙时进教授表示早在上影节首次放映时就曾到场观影,当时没有完成的交流终于在三个月后的今天得以实现。他对于《里斯本丸沉没》的评价最多的是“揭露战争但是传递爱”,并被方励始终随心、随性的人生态度所打动,现场大赞“方励是一个鲜活的人,他唤醒的不是仇恨,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而是温暖的爱。”
此外,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教授也为方励和《里斯本丸沉没》送上留言致辞,里面提到“尽管没能来到现场,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好好地观看,细心地品悟,这部纪录片具有阔大的人类情怀,看过之后我们一起努力和天下所有认真生活的人去付出我们的真心,去创造新的美好未来。”
方励:“一切的动机都是情感”
当天路演最后一站方励来到了上海纽约大学,现场的学生在观影结束后仍然沉浸在影片带来的震撼当中,纷纷举手表达对电影的观感以及想要跟方励多多交流的意愿。有一位同学是舟山渔民的后代,她对电影的感触非常之深:“我家离东极岛很近,我在很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过,在那个岛上有军人住着,当时以为是红色的故事,没有问他更多。我经常在舟山,却感觉这段故事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她迫切地想要知道方励作为一个“外地人”,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他去深挖这个故事。对此方励也亲切地回应:“什么是最大的动机?因为我们是人类,情感就是一切的动机。”方励回忆站在“里斯本丸”沉船坐标海面的甲板上时,“在脚下距离自己30米深的地方,有828名鲜活的生命永远沉睡在此,且没有人记得他们,这一刻的情感触发是极致的。”当他走上探寻真相之路时,又无时无刻不被这段历史真相背后破碎的故事击中,而这一切,正是完成《里斯本丸沉没》最大的动机。
“电影虽然是再现那段历史,但无数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占据了影片80%的篇幅。”影片于今日正式上映,方励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讲出历史真相,用真情让更多人关注这段发生在中国家门口被埋藏82年的真实故事。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