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余隆、曹鹏、侯润宇、张洁敏“接力”执棒为14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庆生,让音乐点亮“城市之光”

余隆、曹鹏、侯润宇、张洁敏“接力”执棒为14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庆生,让音乐点亮“城市之光”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前幕后 2024-09-06 22:30:30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渊  

音乐会海报

今晚,随着音乐总监余隆的指挥棒扬起一个漂亮的弧度,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10周年音乐会以《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拉开帷幕。紧随其后,曾任上交常任指挥的侯润宇身兼指挥与钢琴独奏,演绎了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上交现任驻团指挥张洁敏为观众奉上马思聪的《山林之歌》及老团长黄贻钧改编自民乐的作品《花好月圆》。

指挥家曹鹏拿起指挥棒精神矍铄

最动人一幕在上半场尾声。虚岁100岁的指挥家曹鹏坐着轮椅执棒上交演奏了苏佩名作《轻骑兵》序曲,激昂的旋律响起,让现场每个人都心潮澎湃。岁月如歌,曹鹏依然记得第一次跨进上交门的情景:“那是1961年,我从莫斯科留学归来,进入上海交响乐团工作,我对这里的感情非常深。”让他欣慰的是,“如今乐团演奏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很高兴。” 

下半场亮相的青年华裔钢琴家刘晓禹刚刚斩获德国古典音乐大奖,这是他和余隆及上海交响乐团的首次合作,他弹奏了《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大波兰舞曲》。之后,大提琴家秦立巍奏响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深情演奏让人动容。

音乐总监余隆希望乐团会成为“城市之光”

音乐会最后,余隆携手2024-25音乐季驻团艺术家马蒂亚斯·格内登场,奉上马勒《大地之歌》选段“告别”,以此致敬过往每一段值得铭记的岁月。返场曲目《良宵》原为刘天华创作的民乐作品,黄贻钧以西洋技法为其重新配器,赋予这首经典的旋律全新的演绎,上交曾在琉森音乐节、拉维尼亚音乐节、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等世界顶尖音乐节上奏响《良宵》,将之推向世界舞台。

14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历史悠久但初心不改。被问及什么是上海交响乐团最值得骄傲的传统时,团长周平道出了简短有力的两个字——敬业。在她看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上交人所秉持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令乐团跨越万难,将艺术的力量长久传承。

指挥家张洁敏

“偶尔一次表现得专业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专业性。”对于同样的问题,乐团的另一位“掌门人”——音乐总监余隆答道。145岁的上海交响乐团行至今日,也正是依靠着这份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凝聚成余隆口中“梦幻般的音色”。

站在上海交响乐团145周年的新起点,余隆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与所有的音乐家一起,让他们可以更好地为这个城市服务。他说:“我相信,这支乐团可以变成‘城市之光’,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指挥家侯润宇同时担任钢琴独奏

多年来,上交始终不遗余力地将中国声音推向世界舞台。从常年坚持委约创作,开展高规格的国际巡演,到成为第一个签约DG的中国乐团,乐团所有演出策划都有意识地融入中国元素,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余隆说:“交响乐是世界的语言,无须翻译,它是讲述中国故事最好的语言之一。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观众感受到,什么是东方美学、东方思维、东方的哲学和境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而一代代上交人也将传承中国文脉和精神,并通过交响语汇将之延续、发扬。

音乐会海报

【记者手记】听他们说

145年来,上海交响乐团始终以诚挚温暖的怀抱与观众相拥。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落成开放10年以来,更是为市民观众奉上了2696场演出,逾150万人在“馄饨皮”感受过音乐与爱。乐团的魅力吸引着台上台下许多人。

上交圆号首席彼得·所罗门清晰记得,12年前首次踏进上海交响乐团湖南路原址,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崭新的。那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他没想到,就是这次面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今,他带着家人在这座城市扎根,上海于他就是“第二故乡”。在他看来,上海是座包容之城,能让不同地域、文化、性格的人都生活得自在又舒服。而孕育于这座城市的上海交响乐团也有着一份特殊的魅力,特别能留住人,无论是台上的还是台下的。

“00”后乐迷星星被交响乐圈粉是在读大二时,“当时,上交打击乐演奏家付艺霏来我们学校演出,让我印象深刻,就心心念念要来现场感受交响。”在外企工作的她闲暇时也运营自媒体,她会在网络分享自己听音乐会的心得,还组建了“乐迷群”,成员大多是Z世代的年轻人们。她说:“在上海,年轻一代对古典乐热情高涨。”

音乐是属于世界的语言。来自日本的石田利明对此深有体会。“我在上海工作了13年,语言不通,交流不便,是上交美妙的音乐让我在这里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趣,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魅力。”作为关注上交十余年的资深乐迷,音乐厅开厅首场音乐会他就在现场,从事建筑业的他说:“整个音乐厅就像一件优秀的乐器,让你想要一遍遍探索。”

(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编辑:朱渊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