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上药杏林育才奖助力交大医学院打造优秀人才发展高地

上药杏林育才奖助力交大医学院打造优秀人才发展高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教育 2024-09-11 10:17:2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易蓉  


近日,202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药杏林育才奖”(以下简称“杏林奖”)评选结果出炉,又一批在教育和科研、医疗等方面协同发展且取得显著成绩,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有突出贡献或感人事迹的一线青年教师获奖。十年来,在校企携手产学研合作支持下,共有100位教育科研医疗方面的突出人才获此殊荣。

后浪奔涌 人才高地加速成形

在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交大医学院探索构建极具创新性和包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以“杏林奖”为代表的荣誉激励举措为中青年人才搭台子、引路子,推进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形成高峰人才集聚地。

2015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卜军教授从事心血管病领域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作为一名临床医学科学家,卜军针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早诊早治的瓶颈难题,开展缺血性心血管病预防与早期诊治的系列研究,取得了系列基础理论与临床转化的原创性成果,建设了心血管交叉创新团队和一流学科平台。2017年“杏林奖”获得者、附属九院眼科周慧芳一直从事甲状腺眼病的研究,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此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针对该疾病早期诊断困难、缺乏对因治疗、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三大临床难题,带来了有效解决方案。2019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医师谢静远以慢性肾脏病(CKD)遗传机制为切入点,紧扣临床需求,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近年来取得成果包括定位CKD新致病基因,探讨CKD发病新机制,建立系列CKD诊断、预后评价及治疗新技术,对推动我国CKD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杏林奖”获奖者已经成为医学院创新策源人才的“孵化器”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叶晓峰、王红霞等六人在此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李春燕老师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刘培峰等六人获国家级杰出和青年人才项目称号,毕宇芳、赵维莅、卜军和岳冰等成为医院管理者。臧潞等7人获上海市级人才荣誉称号。这些“杏林奖”获奖者持续发力、不懈奋斗,已经逐步成长为推动医学院“双一流”建设的中流砥柱,这批奔涌的“后浪”正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医学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蓝图中为医学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教书育人 杏林薪火传承有序

为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医学院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师资队伍,特别重视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多层次培养和激励。“杏林奖”不仅是对获奖教师既往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教育事业的激励。

2016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童雪梅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她说:“在我求学过程中,包括院士在内的每一任导师都对教学兢兢业业、充满热情。”当育人的使命传承到童雪梅身上时,她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童老师最在乎的是学生的反馈。对课后学生反馈有难度的知识点,下次上课的时候,她还会仔细讲解;有些学生的提问,她一时半会儿答不上来。课后,她会认真查阅资料,和其他教师充分讨论之后,再回答学生。她总是把医学科研最前沿的观点带到课堂上,吸引学生去参与和讨论,引发他们对科研的探究热情和兴趣。2023年“杏林奖”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刘珅老师力争做好每个学生科研道路的“引路人”。学生碰到问题,可以随时发消息和他讨论。同时,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的见解也为他的科研团队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刘珅认为,硕博研究生之间的合理搭配,逐渐形成了“传、帮、带”的团队氛围,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快速产出。而每一份科研成果又能成为团队新成员学习和提升的范例,帮助他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从而实现以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如今,“杏林奖”已经成为医学名师的“蓄水池”,为医学院储备了一批恪守教育使命、坚守育人情怀的优秀教育教学人才。他们多已成长为医学院的首席教师、课程组长和骨干教师。“杏林奖”走过的10年,也是交大医学院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面向未来,医学院与上药控股将继续写好人才建设这篇大文章,深入实施人才强院主战略,深化卓有成效的人才培育举措,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编辑:易蓉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