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独家述评|更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更好的社区

独家述评|更优秀的社区工作者,更好的社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新民眼 2024-09-13 15:29:2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孙云  

孙云/文

2014年,上海“一号课题”提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10年过去了,基层治理有哪些变化?

在昨天举行的“人民城市·治理有Young”杨浦区基层“金牌宣讲员”演讲展示活动中,长期关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课题的杨浦区委党校讲师包艳点评说,现在,基层工作者明显变年轻了,他们服务的对象也年轻了。而且,基层治理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改变了过去服务多、治理少的状况。以杨浦为例,就有她总结的空间牵引法、民主协商法、调查研究法、社区公约法、社区基金法、登门拜访法、搭建平台法、专业助力法等“八法”,治理手段越来越体现社会化、专业化和智能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新时期社区工作者建设指明了方向。

《意见》还明确,要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基本建立,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机制愈加健全,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氛围日益浓厚;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全面加强,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收入待遇合理保障,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为民爱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升。

近期,上海各区动作不断,加快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方面,不断提升社工的收入待遇和职业认同感,吸引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基层第一线。杨浦区从2015年开始招募专职社区工作者,最初,硕士研究生只有极个别,2021年达到两位数,还出现了悉尼大学毕业的海归。如今,硕士、博士和海归报考上海社工岗位已不再是新鲜事。而且,男性也占了不小比例。就拿昨天的“金牌宣讲员”比赛现场来说,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赵欣指出,参加者男女比例几乎是1∶1。年轻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给基层社区治理带来不少活力,也改变了社区工作岗位“婆婆妈妈”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为社区工作者续力加油的各种定制课程不断上线。9月11日,普陀区为社区工作者定制专升本课程的学历定制班正式开课,这是全市第一个区域合作模式的学历定制班。此外,徐汇、宝山等陆续开出了区级和街镇级的社区治理学校,不仅讲理论,更结合案例和工作现场开展一线教学,锤炼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履职本领、服务居民群众意识。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打造一流社区,离不开一流的社区工作者,全市各相关部门正积极行动,为他们提供一片成才的沃土。

编辑:赵菊玲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