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俯瞰世博文化公园双子山和十一孔桥。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陈佳琳/文
今天,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正式开放,备受关注的48米双子山历经7年打磨,终于迎来第一批市民游客。站在双子山山脚,瀑布飞流而下、野趣盎然;沿着山间石头台阶拾级而上,两旁树木葱茏、绿意萌动;在观景平台凭栏远眺,中心湖、申园、卢浦大桥等建筑景观尽收眼底,好不惬意。同时开放的还有上海温室花园和世界花艺园,实现足不出“沪”就能身临其境游览热带沙漠及雨林。
在市中心塑造一片“城市山林”,这是世博文化公园的匠心之作,也是上海迈向“生态之城”的生动注脚。公园是城市的绿肺与名片,“十四五”期间,上海全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根据规划,到2025年,上海各类公园数量将增加到1000座以上,完善由国家(级)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微型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实现“城市处处有公园、公园处处有美景”。
打造“千园之城”,是上海一张闪亮的生态名片,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同时也对公园的特色化、差异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曾几何时,城市公园千篇一律,相似的绿化树种与设施布局让人审美疲劳。打破“千园一面”,构建“一园一品”,不仅关乎市民游客的游览体验,更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现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
打造“千园之城”,只有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周边区域的特色,才能避免同质化。不久前,世博文化公园的音乐之林草坪突然爆火,甚至被网友称为上海版的“阿勒泰”。其设计颇具巧思——无论站、坐、躺,都可以和双子山同框,也可以和公园里非常有特色的中式园林石拱桥“十一孔桥”合影。不仅如此,这块草坪还从功能、构图、人体工学等三方面考量,阶梯式的设计既方便观众观看演出,也考虑了游客的舒适度,松弛感满满。
如今,上海正在持续探索拓展公园主题功能,积极推动“公园+体育、文化、音乐、艺术、戏曲等”多元发展模式,通过搭建平台、孵化创意,赋予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人们更多生活的可能性。以静安雕塑公园为例,9月26日,第八届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即将启幕,来自10个国家的31位参展艺术家携35件作品参展,借鉴协奏曲的意象,探索艺术、城市与市民之间的和谐共生,也让略显“高冷”的雕塑艺术放下身段,通过公园平台走进市民生活。
打造“千园之城”,不仅是“迎新”,也是城市更新的应有之义。10月10日起,上海市地标性公园之一——长风公园将正式启动改造提升工程,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公园特色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推动城市与公园有机融合,满足市民游客对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的多元需求。相信长风公园更新回归时,将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公园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美好生活的“标配”。随着上海的公园逐渐摆脱“千园一面”,形成“千园千面”的新格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底色也将愈加缤纷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