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熬过高考的17位复旦新生,被一张95周岁的晚报,轻轻地撞了一下腰。一个看展前满心琢磨着“今天中午吃什么”的女孩,看展后想了另一番心事:年轻的“赵超构”,也曾是和我们一样的一位青年呀,从对未来的彷徨迷惘到一步步坚定方向——这个方向,便是此刻我们所选择的:新闻。
是了。这17个孩子,在纷纷扰扰的全媒体时代,或坚定或懵懂地选择将来做记者,于是成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届“望道新闻卓越班”学生。复旦大学新闻系老主任陈望道言之谆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好学力行”,这个班的目标,就是培养像赵超构先生这样有新闻理想,有影响力、引导力的“大记者”,有胆有识,冲向现场,抓住一切获取一手信息的机会,发出像《延安一月》这样振聋发聩、拨乱反正的真实报道。
今年,恰逢新民晚报创刊95周年,新民晚报社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举办“林放不老——赵超构手记暨《延安一月》发表80周年展”,展览在9月9日开幕。第二天,承蒙复旦新闻系友、新民晚报李天扬师弟诚邀,同望道班同学一同参观“林放不老”展,发黄的相片、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老报纸,让望道班同学内心泛起涟漪,这涟漪源自一张95岁的报纸和冥诞114岁的老报人,源自一部突破当年国民党统治区新闻封锁,罕见连载如实报道延安、报道中共的新闻作品。策展人李天扬在观展之后的一场模拟“记者会”上,点赞踊跃提问的同学们孺子可教,“问题都极有水平,必能出大记者!”
这一天,也是教师节。17个孩子,认识了一张有风骨的报纸、一位有风范的前辈,完成了一场生动的“认师”礼。
巧了,这个城市的另一家新媒体——澎湃,刚刚庆祝了十周岁生日。他们说,声音会听见声音,涟漪会泛起涟漪。诚哉斯言。这一天,陈望老、赵超老的声音,被年轻的17个未来记者听见了,而他们明天将泛起的涟漪,不管用怎样的平台,或也将触达并影响未来更廓大的世界。
新闻未死,道统不绝。
(作者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望道班”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