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百印颂中华,“中华文明史诗·篆刻百咏特展”在华师大开幕

百印颂中华,“中华文明史诗·篆刻百咏特展”在华师大开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台前幕后 2024-09-28 18:24:08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乐梦融  

图说:中华文明史诗·篆刻百咏特展和现场篆刻体验活动海报

昨日,“中华文明史诗·篆刻百咏特展”在华东师大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百方篆印以时间顺序贯穿中华文明史,以古老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一幅史诗般的文化长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下午的开幕现场别具一格,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味。师生代表和艺术爱好者等嘉宾在《中华文明史诗篆刻百咏》长卷上钤盖印章,“教育强国”“高山流水”“江山如此多娇”等10枚印章寄托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图说:宋洋霏刻“盘古开天”;丁宁宇刻“中国梦”;程羽瑄刻“良渚文化”

图说:开幕仪式上来宾们为长卷钤印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了“百印”创作,他们从中华创世神话、文明踪迹、文化遗址、先哲圣贤、朝代制度、著作典籍、科技发明、传统艺术、自然景观、新中国新时代等十大板块内容入手,完成“中华文明史诗百咏”百方篆刻,这套印章白文“盘古开天”起首,以朱文“中国梦”收尾。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基地负责人、华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表示,篆刻是古文字的活化石,篆刻是标题文学形式,也是连接诗书画的重要桥梁,以其言简意赅的标题文学形态,在当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张索认为,“展览借助篆刻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在方寸之间体现万千气象,用刻刀镌刻历史,用印石承载文化,用印蜕传递艺术。以印为媒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

图说: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基地负责人、华师大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

图说:首场篆刻体验活动

开幕式后,首场篆刻体验工作坊在展厅内举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报名参与者来自大夏印社的招募,其中不乏第一次握印刀的艺术爱好者,在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的指导下,围绕国庆进行主题篆刻,篆刻内容包括振兴中华、千秋伟业、锦绣山河、普天同庆等,大夏印社副社长程羽瑄为艺术爱好者们设计了“摹印篆”结构,方便初学者描摹。来自同校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工科生刘舟锐是初学者,“小老师”是书法篆刻专业的沈紫欣同学。初学者向“小老师们”一对一地请教,从握刀、推刀的基本要领学起。与此同时,参与者们也了解到有着二千余年历史的中国印章的文化内涵:它们是凭信符号和权力象征,最早印章是伴随殷墟之地甲骨文一起出土,北京奥运会会徽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印章的当代形象。篆刻体验工作坊还吸引到了国际留学生以及华师大二附中的中学生参加。

图说:初学者向“小老师们”一对一地请教

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孟钟捷表示,篆刻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连接多学科的重要桥梁,此次展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也为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一堂丰富生动的思政大课。希望广大师生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感悟伟大祖国发展成就,也期待相关学科加强跨界交流,用好育人资源,用叠加思维共同应对AI时代的新挑战。

图说:书法篆刻专业学生示范刀法

图说:“中华文明史诗·篆刻百咏特展”首场篆刻体验活动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地,坚持传播中国篆刻艺术,从课堂到校园,从市内到市外,从国内到海外,解决了古老的篆刻艺术在新时代发挥社会功能和作用的问题,使篆刻艺术真正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传播之路。本次展览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美术学院主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篆刻传承基地、美术学院书法系、大夏印社承办。展览持续至10月20日。

(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实习生 卫蒋瑶)

编辑:乐梦融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