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艺 2024-10-02 19:24:55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辛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逐步建成了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市级273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20名、市级794名。这些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生动写照和重要印证。在全球化的今天,创新设计是非遗传承焕发新活力、提升新内涵的有效手段。传承好、发展好非遗;同时,要更好的发挥设计产业乘数效应,推动创意设计赋能非遗传承,助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在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期间,一场名为“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国际论坛”观察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上海文化现象,讨论创新设计如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聚焦新时代下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创新路径,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关系。

国家非遗研究学者项兆伦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种文化传统的整体,他以海南黎锦为例,制作黎锦的技艺或者黎锦产品,它是黎锦这个非遗或者黎锦文化传统的部分,但是作为一个文化传统,并不是只有黎锦的制作技艺或者它的产品才是非遗。喜欢黎锦,制作黎锦,通过黎锦来表达历史寄托情感,使用黎锦的产品,这些因素共同形成的生活方式或者文化传统才是黎锦文化的整体,也是黎锦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人们购买龙泉青瓷并不是买了一个非遗。非遗买不走,非遗是传统,传统买不走。什么是龙泉青瓷?手工艺富有创造力的实践,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丰富的青瓷作品与产生,人们对龙泉青瓷的审美、欣赏和消费,这些因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龙泉青瓷这一文化遗产或者文化传统的整体。因此传统与整体是理解非遗的关键。有文化传统的整体观才可以完整的了解和理解非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张晶指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是传统知识或者传统文化的智力创新和创造力不被错误的使用。非遗保护是为了保护非遗项目的生命力和存续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把非遗作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进行阐释和推广。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非遗保护、传统发展和创意设计并不矛盾,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非遗保护,让这两个领域联通,在这个过程中要尊重非遗,尊重持有人,让他们在经济上有受益,从而更大限度的促进非遗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外剪纸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分享了剪纸在故事。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在吐鲁番、敦煌和山西陇县考古学者发现了1500年的剪纸。今天,它依然被丝绸之路的乡村在传承着。所以非遗是生活中发现的历史。它是活的形态,它的系统性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剪纸窗花、绣花的判断。我们在非遗判断中,要见物见人见生活,生活背后要见村庄,要见民族地域,也要见到民族和今天的关联。剪纸的文明,从东南亚一直到北欧、芬兰。最近十多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非遗之后,又整理和发现了20多个国家的剪纸。中央美术学院由此开始用中国剪纸讲世界的故事,同时向海外传播中国剪纸。大量的剪纸走进公共文化生活,走进了时尚表演,走进了剧场等丰富实践。

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首席运营官、原世界设计组织主席斯里尼·斯里尼瓦桑分享了他所处的社区、父辈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如何走进他的生活,同时通过丰富案例阐述了在当下文化多样性下,文化传统如何和现在的需求结合起来,再做创新工作。

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巴黎分院前学术院长托尼布朗则展现了在公共领域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成为改变一个地方精神文化重塑的策略。他指出,要达到未来和过去的平衡,在历史、公众,在整个公众交互,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以及对于整个大文化产业的尊重方面达到平衡,将是全世界的事业。

继去年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的论坛中,成功启动“老字号创新设计校企合作基地”后,今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又启动了新一批“老字号创新设计校企合作基地”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表示,上海美术学院提出的“新海派”理念,强调开放、包容、勇于创新,通过跨学科合作与跨界融合,创造出具有时代信息的作品。“新海派”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精神,它体现了为人民、为艺术、为城市、为生活的理念。上海美术学院深知保护与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文化的尊重与敬仰,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时代的担当。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代表主办方上海大学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主持论坛,他提到论坛的主旨在突出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中外碰撞,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高质量发展。

正值祖国75周年华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辛茗)

编辑:吴南瑶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