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东方IC
解敏/文
近日,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花落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和加里·鲁夫坎。两位科学家已到古稀之年。他们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当时他们几乎是“唯二”专注于该领域的学者,学界对这一过于冷门的研究鲜少产生兴趣。
幸好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份平心静气,专注研究从未放弃,直到2000年鲁夫坎发现LET-7,这一微小RNA,许多科学家由此推测miRNA或许还有很多重要功能,才引发科学界对这一领域的重视,迎来miRNA的大发展阶段。此后,成千上万的miRNA在各类物种中被发现,为科学研究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今年,他们的付出与努力终于绽放、结果。
在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人生轨迹中,不难发现类似篇章。屠呦呦在探寻青蒿素的过程中,默默耕耘六十载,唯有独自一人踏上征途,面对外界种种质疑,以及无数次尝试后的挫败与沮丧。
这些科学家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共性:热爱与坚持,在未知的领域中,孤独航行。正是这份孤独的坚守,磨砺了他们的信念与毅力,在逆境中矢志不渝,直至发现科学真谛。这对任何曾经或正在经历艰难但志向高远的人而言,都是巨大的启发和鼓舞。
高质量的原创性、突破性科研成果建立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即便是科学家的“灵光一现”,也非凭空出现,而来自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探索。许多诺奖得主的研究方向,初期往往被视为“超前”甚至“异类”。他们提出的理论或假设,由于超越了当时科学界的认知框架,难以获得认可。然而,正是这些超前思维,在“冷板凳”上摩擦出智慧的火花,最终推动了科学的边界不断突破,引领了人类认知的飞跃。时间的流逝,验证了他们的正确,也实践了科学家们坚持的意义。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成功无不佐证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和当代优秀科研人淡泊名利、坐得住“冷板凳”的宝贵精神。科研“冷板凳”,是知识与智慧的沉淀池,也是一场对耐力的极限挑战。科学家们在“冷板凳”上不断积累实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逐步构建起科学理论的大厦。他们与寂寞为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才能在科学的海洋中捕捉到那抹最亮的光。
科研“冷板凳”,不仅是对科研者个人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科研环境的检验。一个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社会,应当为甘坐“冷板凳”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让他们安心研究,无惧失败。同时,也应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机制,让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得到认可与奖励,激发更多科研工作者的热情与创造力。
科研工作者用汗水与智慧,铸就了科学的辉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那些默默坚守的科学家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让科研成为有魅力的职业,引导更多有潜质的科技人才,坐稳“冷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