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上海市胸科医院陆舜教授团队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稳居”癌症榜首。与此同时,超过70%的肺癌新发病例在初次诊断时已步入中晚期阶段,加剧了治疗难度与预后不良。然而,中国肺癌患者的驱动基因突变模式与西方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套用西方的诊疗策略难以精准匹配中国患者的实际需求。
上海市胸科医院教授陆舜长期从事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他带领的团队聚焦肺部肿瘤精准诊疗,建立肺癌分期、分型“精准治疗”的新模式和新标准;开发肺癌复发转移无创预警新技术。团队还研发了多种新药,并为筛选中国晚期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益人群并预测疗效提供系列指标,推动了中国肿瘤临床研究体系的完善成熟。
记者获悉,陆舜教授团队建立了肺癌治疗疗效的精准预警新技术。“这项技术聚焦于利用代谢特征来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视角。”陆舜说。
此外,陆舜教授团队率先在肺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探索了一种创新的免疫治疗模式(NEOTORCH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模式能降低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比例达43%,近25%的患者在接受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测显示未见癌细胞残留,整体复发或死亡的风险下降60%。今年1月这一治疗方案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正式批准,随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依托肺癌免疫治疗临床与基础多组学研究数据库,通过前沿的单细胞测序技术,我们首次揭示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疾病进展的肺癌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新发现。”陆舜介绍,“我们发现,成纤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比例显著上升。”
基于此,陆舜教授带领团队在全球率先设计了“化疗+免疫+抗血管生成”的中国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案(ORIENT-31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同样令人振奋——相较于单纯化疗,这一免疫联合方案能够显著延长EGFR-TKI耐药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疾病进展风险更是降低了49%。
陆舜表示,这一突破性发现首次证明了该治疗模式能够为EGFR-TKI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益处,为全球范围内的晚期EGFR突变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特别是那些经历靶向治疗后出现耐药的患者群体。
据悉,这一创新治疗模式在2023年5月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并在今年1月被正式纳入医保适应症范畴,标志着全球首个针对EGFR突变耐药后免疫治疗的“中国方案”新模式正式确立。
值得一提的是,以临床研究推动基础-临床合作研究新范式,陆舜教授团队完成了上海市肺癌数据库及生物样本全息库的构建工作。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录入47942例患者的全面信息,实现了对患者全息数据的即时检索功能。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