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 来源/中国科学院(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获悉,昨天(10月31日),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举行,发布会展示了“天关”卫星在空间科学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据悉,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卫星)由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立项并实施的空间科学卫星系列任务之一,是面向时域天文学的发现型X射线天文探测卫星。“天关”源于我国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司天监观测并记录的“天关客星”超新星爆发(SN1054)。它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天文事件之一,被世界科技史界称为“中国新星”,其遗骸形成的蟹状星云是国际天文界广泛引用的《梅西耶星表》(1771)中的第一号天体(M1)。将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命名为“天关”卫星,体现了中国在超新星爆发观测记录方面的深厚渊源和对世界天文学的卓越贡献。
2024年1月9日成功发射以来,“天关”卫星以其卓越的X射线探测能力,探测到多种类型的暂现天体,并捕捉到几例可能的新类型暂现源,成功获取了由中国自主研制设备观测到的首张全天X射线天图,标志着X射线时域天文领域进入了新的时代。
图说:“天关”卫星获得的首个X射线全天图(银道坐标系)
“天关”卫星配备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在为期半年的在轨测试中表现出色,性能超出设计预期。与国际上现有的同领域设备相比,“天关”卫星的探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在测试和运行的初期阶段,“天关”卫星已经探测到60例确定的暂现天体、上千例暂现天体候选体以及480多例恒星耀发,探测到上百例已知天体的爆发。“天关”卫星团队向国际天文界发送了100多条天文警报,引导了国际上地面和空间多波段设备的后随观测。“天关”卫星所探测到的X射线暂现天体种类丰富,涉及恒星、白矮星、中子星、各种质量类型的黑洞、伽马射线暴、超新星等,辐射持续时长覆盖了从几十秒到几个月,跨越了6个数量级。
图说:“天关”卫星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探测到的6800多个X射线源在天球上的分布(银道坐标系)
在银河系内,“天关”卫星发现了多个新的暂现源,其中一个可能是新的恒星级黑洞候选体或中子星,被命名为EP240904a。它还发现了位于双星系统中的多个新的中子星和白矮星,并监测到多个已知黑洞、中子星和白矮星双星系统的爆发。
在更远的宇宙中,“天关”卫星发现了一例正在发生的中等质量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EP240222a,实现了我国自主天文观测设备在该领域零的突破。此外,“天关”还探测到约40例来自宇宙深处的快速暂现天体,而其探测到的最远天体是来自256亿光年之外的伽马射线暴EP240315a。
“‘天关’卫星早期的这些发现表明,我们之前所认识的暂现天体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研究宇宙中的极端天体及其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天关”卫星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袁为民表示。
据介绍,“天关”卫星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导,欧洲空间局、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参与研制。“天关”卫星于2024年1月9日发射升空,并于7月起开展常规科学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