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国际专家在沪共议AI驱动的精神健康新范式

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国际专家在沪共议AI驱动的精神健康新范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创 2024-11-08 13:14:32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  

图说:“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由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科学》(Science)杂志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联合主办的“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研讨会于11月7日至8日在“600号”举办,吸引了近400位科学家、临床医生、产业界人士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应用与未来发展。

在《科学》高级编辑彼得·斯特恩、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傅小兰教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振教授的主持下,会议围绕众多前沿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包括人工智能在精神疾病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心理健康预测模型以及计算精神病学等领域的应用。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专家们分享了在各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德国耶拿大学医院转化精神病学特聘教授尼尔斯·欧宝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创新远程监测应用程序,通过收集患者的行为和语音数据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他领导建立的大规模数字队列研究DigiHero,正在监测德国人口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些技术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巨大潜力,可用于患者的细分和进一步个性化治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赵敏教授展示了AI在精神健康诊疗中的多种临床应用,这些应用正推动精神健康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通过分析MRI扫描结果,准确识别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利用虚拟现实和AI技术创建沉浸式治疗环境,显著改善了恐高症等精神疾病患者的症状。他们正在开发基于AI的心理治疗机器人,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辅助焦虑症的筛查和诊断。

美国耶鲁大学精神病学系副教授菲利普·科利特分享了如何将计算精神病学引入临床诊疗的实践。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条件性幻觉"模型,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来研究幻觉的形成机制。此外,他们还应用分层高斯滤波器模型,发现偏执症患者倾向于将世界视为更加不稳定的形态。这些计算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机制。

上海精中陈剑华教授介绍,天桥脑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正在与上海精中合作开展一项名为“灵溪”的项目。基于精神疾病是“唯一可以靠对话诊疗的疾病”这个特点,建设真实、高质量的抑郁焦虑患者与医生的问诊对话集,提供给AI大语言模型进行训练。项目已通过伦理审批,采集了5000多例对话,时长1000个小时,且数量正在持续增加。项目计划在严格合规的前提下向研究者和AI团队开放合作。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科学计划执行主任李艳博士介绍,研究院积极推进AI赋能脑科学的举措,包括与《科学》杂志合作发起全球AI驱动科学大奖,与世界名校共同举办AI跨学科夏校培训,今年已在全球主办、资助了近50场AI+脑科学高端国际会议。

在这两天里,与会专家们展示了AI在精神健康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的结合将继续深化,并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AI辅助精神疾病诊疗的精确度和普及度将进一步提高;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将更加智能化;可能实现对大脑健康轨迹的长期追踪,从而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精神健康问题……

“人工智能和精神健康是被大家寄予厚望的领域,希望能够尽早有所突破,造福人类。这是我们连续第四年与《科学》杂志合办国际学术讲座,很高兴首次落地中国,期待吸引各方人才特别是AI人才加入我们,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让中国人不焦虑,不抑郁,更幸福。”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编辑:郜阳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