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术院、上海体育大学供稿
五禽戏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华佗传》,是唯一进入中国正史记载的气功功法。
相比其它功法,五禽戏演练中要求仿生导引,不仅追求形似、外引,更重视神似、内导;同时强调引挽腰体,动诸关节,动作皆由腰来带动,以腰为枢纽,来带动肢体各部位和诸关节的运动。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五禽戏可以“引挽腰体、动诸关节”。动诸关节不仅注重大关节和大肌肉群的运动,还特别注意手指、脚趾等小关节的运动,以达到加强远端血液微循环的目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五禽五种手型的变化中。同时,还注意对平时活动较少或为人们所忽视的肌肉群的锻炼。
五禽戏演练仿生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秉性特点,分别对应人体的肝、肾、脾、心、肺,五禽戏的核心技术动作,围绕五脏功能而设计,其它动作大体是起到衔接和辅助作用。
与其它健身气功功法不同,五禽戏主要通过演练时模仿五禽神态,达到意、气、形合而为一,从而调心、调身、调息。因此,习练者只有掌握了“五禽”的神态,动作形象逼真,才能进入玩耍、游戏的意境,从而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