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IC
每年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今年的主题是“重视肺癌早筛,规范肺结节诊疗”。专家指出,这一主题强调了肺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并倡导规范肺结节的诊疗流程,充分利用胸部CT筛查普及的窗口来提升肺癌的防治效果。
众所周知,肺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癌症,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胸科肿瘤。长期以来,肺癌一直是全球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癌种。
作为治疗胸部肿瘤的专家,方文涛教授告诉记者,临床医生已在局部进展期肺癌的策略优化及新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上取得了进展,曾经“不可切”的患者也有了手术机会。
图说:方文涛教授在门诊中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不要紧,再等一等”
近些年,因肺结节到科室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上海市东方医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教授在出诊中发现的趋势。面对这一新变化,方文涛的态度是:不要紧,再等一等。
肺结节并不可怕,尤其是患者在第一次CT中发现肺结节,并且没有进行标准跟踪随访或者抗炎治疗的小结节。“我们的理念是要避免肺部小结节的‘过度治疗’,大部分首次发现的患者可能是良性结节,而大多数纯磨玻璃结节(GGO)恶性程度很低,进展慢,治疗窗口期长。”方文涛解释。
肺病起病隐匿,患者很难通过早期的症状有所辨别,而随着CT等早期筛查工具在体检中的普及,医生通过检查报告将肺癌患者进行三个阶段的分类:第一阶段是早期肺癌患者,这部分患者经过微创手术等规范治疗,大部分能够实现“临床治愈”;第二阶段是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这部分患者主要是通过全面精确的治疗前分期和基于肿瘤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的精准术前诱导来治疗;第三阶段是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这部分在以往被认为是“不可切”的肿瘤患者,现通过免疫、靶向治疗已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优势。
这些肺癌患者“有机会”了
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是:如果错过早期发现肺癌的窗口期,病人还有救吗?
经过方文涛教授及团队多年的临床研究,这部分曾被认为是“不可切”的肿瘤,现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突破进展——患者可通过免疫、靶向治疗等手段获取更大的手术条件及生存机会。
图说:方文涛教授团队在手术中
半年前,年近花甲的姚先生在检查胸部CT时发现其右肺靠近心脏处有一个约3厘米的肿块,心中总是惴惴不安的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方文涛教授的门诊。检查后,姚先生被确诊为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属局部晚期肺癌。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团队迅速组织多学科讨论,“如果对III期肺癌患者直接手术,可能需要行传统开放手术甚至需将其右侧全肺切除,远期效果欠佳。”在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在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再行手术及后续辅助治疗。
“客观地说,对局部进展期的肺癌,手术是很难做的,微创手术的比例更低。”方文涛解释,“在应用新辅助治疗后,这类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有了更多能手术、被治愈的希望。”
姚先生在顺利完成4个周期的个体化新辅助治疗后,再次复查PET/CT提示:肿瘤活性明显受抑,淋巴结转移灶活性受抑——情况有了明显好转。随后,方文涛教授为姚先生实施了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系统性清扫手术,并成功保留患者未被切除右肺的正常肺组织和功能。
图说:上海市东方医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涛教授
牵头全球首个“伞型研究”
方文涛通过一组数据展示了当前局部进展期肺癌治疗形势的严峻性——在局部进展期肺癌患者中,通过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不容乐观。其中,30%-70%的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复发转移,且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76%。
在方文涛看来,新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模式:靶向、免疫等新手段在手术前应用,让多发病灶变小甚至消失,让患者重获手术切除机会;新疗法的组合应用,让患者从“大创手术”到“微创手术”,手术切除范围有望缩小,进一步减少手术风险,保留患者更多的肺功能;患者在手术后更好地接受其他辅助治疗,实现更大生存获益。
记者获悉,为满足局部进展期和晚期肺癌患者的治疗需求,让他们有被治愈的希望,方文涛教授创新性地牵头开展了全球首个“伞型诱导新辅助治疗研究(PURPOSE)”。该研究证实了围手术期基于肿瘤生物学标志物伞形新辅助治疗中有效的免疫诱导可以显著缩小手术切除范围,提高微创手术几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在患者治疗中借助MRD和ctDNA的监测,能够动态细化对患者预后评估、精准治疗指导以及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并用以探索新药的可能疗效。
据介绍,方文涛教授团队正着手构建完善专病数据库、生物样本库和影像资料库;优化区域内胸部肿瘤专科联盟机制,改进优化智能辅助诊疗平台,全面提高技术诊疗效果。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通讯员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