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讯(记者 马亚宁)2024年适逢国际纪念天文馆诞生百年。为促进天文馆展示、教育、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探索新一代天文馆创新发展,近日,上海科技馆组织召开的“天文馆的未来——新时代天文馆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国内外天文科普场馆、科研院所和相关组织的负责人,天文领域及相关科普展示教育的专家等6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天文馆发展新模式、合作新思路。
上海天文馆于2021年7月开馆,是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它以“塑造完整宇宙观”为愿景,融科学、文化、教育于一体,努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五大洲的20多位科技馆、天文馆馆长和天文教育方面专家的精彩演讲,他们的宝贵经验和真知灼见对于上海天文馆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开幕仪式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黄红、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姜道荣分别致欢迎辞。研讨会分为主旨报告和专题论坛两大部分。14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中,由4位国内外天文行业大咖作报告。国际天文馆协会主席、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阿布拉马天文馆馆长香农·施莫尔(Shannon Schmoll)具有丰富的天文馆运营实践经验,她以《天文馆的未来》为题,从世界天文馆联合会的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当代天文馆的技术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通识讲座教授孙维新作题为《从远观到近取——科研进展必然引领展场创新》的报告,在数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他既从事天文学研究,又从事教学和科普教育工作,报告阐述了科研发展的成果对于天文馆展览设计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天文台+天文馆,共传宇宙之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展示了一名科学家对于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相互促进的深刻理解。上海天文台既是中国天文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也以佘山天文基地为基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工作,它本身还是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倡议者和科学支撑单位,为该馆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带来了《充满想象力的天文馆》,阐述了他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对于天文馆在公众科学教育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独特作用的理解,也对天文馆的未来发展给出了专业的看法和期许。
随后的专题论坛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11个国家专家所作的22个报告,与会嘉宾围绕“天文馆展示体系创新发展”“教育功能多维应用”“天文馆整馆建设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三个主题进行研讨,部分报告还深入讨论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研与科普相互促进等重要话题。会后,与会代表前往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佘山科普教育基地和天马射电天文观测基地,考察了解上海天文台的建设历程、当前发展和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