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第五届中法绿色化学学术交流会议开幕式现场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绿色化学作为科技前沿,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第五届中法绿色化学学术交流会议作为官方庆祝活动之一,于上周末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会议以“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旨在推动中法科技创新和学术合作迈上新台阶。15位中外院士出席这场中法盛会,大会特邀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教授作开幕报告。
“两年一度的中法绿色化学学术交流会议,展现了两国在该领域的深厚友谊与紧密合作,更推动了全球绿色化学领域的交流。”钱旭红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大对法合作关系源远流长,已成为国际化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据介绍,华东师大自2002年起与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等法国高校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了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项目,实现了广泛的学术交融。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法国里昂高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世博会法国馆,共同签订成立了“中法社会与科学联合研究院”。
在此背景下,华东师大于2011年作为首批中方单位加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上海Syensqo公司成立的绿色产品与工艺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绿色化学、绿色碳科学和可持续化工技术方面开展了有效合作,取得了显著的产学研成果,这为中法双方2014年开启联合举办中法绿色化学学术交流会议奠定了合作基础。
大会特邀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教授作开幕报告,分享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研究——分子开关与马达的工作原理。本·费林加为分子机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通过使分子转子叶片沿相同方向连续旋转构造了分子马达。分子马达在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能够实现药物在组织中的定向输送,为精准高效治疗提供支持。在工业领域,分子马达能够自动实现玻璃、太阳能电池板等表面的清洁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安全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何鸣元教授以“水在绿色碳科学中的作用”为题作报告。他主张,绿色碳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索碳、氢、氧三元体系在氧化与还原过程中的本质及转化规律,强调需从平衡与循环的视角辩证理解碳能系统。报告中,何鸣元详细探讨了五个关键领域:碳活性物种的活化、水和氢键的作用、氧化还原化学机制、跨尺度传递过程,以及CO2化工与工程应用。此外,何鸣元院士还深刻分析了催化科学与技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届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石油化工分子转化与反应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承办。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