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白夜追凶》的横空出世惊艳了国内外观众,成为国产悬疑剧的一座里程碑。七年后的《白夜破晓》,则承载了更高的期待与挑战。
虽未达到“口碑爆棚”的高度,《白夜破晓》仍凭借紧张的叙事和优秀的制作水准吸引了大批观众,属于近期国产剧的热点之作。
未来,白夜系列是否会继续发光发热?剧集热播期间,本报采访了《白夜破晓》导演刘英剑,揭秘这部万众期待的剧集幕后的创作故事。
兼顾新老观众
从《白夜追凶》的摄影指导到《白夜破晓》的导演,刘英剑的身份转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他表示,最大的心得就是“让摄影机隐形”。比如曲弦与周巡的对峙镜头,巧妙运用了光影与俯拍角度来增强角色间的压迫感,却避免了过度夸张的镜头感,观众甚至不自觉注意到这些技巧。
接手这个项目时,刘英剑坦言,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厘清受众定位。“我们要面对的是新观众还是老观众?答案是两者兼顾。”为此,优酷特别推出了8集精简版第一季,以“重逢版”的方式帮助观众快速回忆上一季剧情。
在续作中,主创团队试图保留第一季的经典元素,同时增加了喜剧化的轻松表达。例如剧中“活不过三集”的自嘲梗,以幽默的方式回应了关宏峰与关宏宇双胞胎身份切换的秘密。
“这些喜剧点不是现挂的梗,而是围绕剧情发展的。”比如郜君然通过指纹识别发现关家兄弟身份的反转情节,以及周巡与兄弟二人之间的默契戏份,都带有细腻的设计感。观众对此反应积极,让刘英剑和团队颇感欣慰。
探讨善恶边界
七年过去,原先的拍摄场地大多消失不见。为了忠实还原关宏峰的家与长丰支队等场景,美术团队用地砖尺寸推算出建筑比例,通过3D建模精准复刻。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是情感的延续。此外,原班人马的回归也是不小的难题。“每位演员都牺牲了各自的时间安排,甚至推掉其他项目来参与拍摄。”这种对作品的热爱与投入,让刘英剑看到,团队的凝聚力更上一层楼。
第二季的一大特色是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案件,如虐宠和拐卖儿童事件。刘英剑指出,这些案件的选择并非为了迎合流行,而是希望引发观众的共鸣。通过这些情节,剧集不仅在讲述破案,更在探讨人性复杂的善恶边界,以及正义的多面性。
其中,虐宠狂列车乘务员的反差设计尤为引人深思。刘英剑透露,这一角色的设定,结合了许多社会新闻和真实案例,目的是警示观众关注身边潜在的危险。与此同时,周舒桐这一角色的成长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独立侦破任务到处理困难局面,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在悬疑剧的赛道上,刘英剑认为真正的突破在于人性深度的挖掘。“无论外壳如何包装,最终打动人心的,还是情感与人性。”他希望通过《白夜破晓》,能够让观众看到更多现实的映射,甚至推动社会的思考与改变。
期待白夜延续
与第一季相比,《白夜破晓》更加注重角色的成长线。关宏峰不再一意孤行,弟弟关宏宇的睿智一面也得以展现。而周巡的碎嘴少了,理性更多了。刘英剑还举了一个特别的对比:“第一季里周巡审讯时冲动发火,小关拦着他;第二季里小关忍不住动手,周巡则成了劝架的那一个。”这种细腻的变化折射出每个角色在岁月中蜕变的过程。
相比第一季,《白夜破晓》加入了更多轻松元素,但在后半部分又逐渐回归紧张的悬疑主线。刘英剑强调,风格的转变,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适应不同节奏,同时探索更宽广的表达空间,“当我们进入主线案件时,喜剧元素自然减少,观众的情绪也会随之转变。”
对于观众的反馈,刘英剑表示自己几乎每天都会关注。他特别感动于有观众用放大镜去细细品味剧中的埋线与呼应。“他们比我们预想的更细致,也更热爱这部剧。”这些评论成为了团队继续努力的动力。
至于是否会有后续系列,刘英剑坦言,取决于观众的反响和平台的意愿,“如果观众满意并期待,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继续探索‘白夜’的故事。”
七年是一段漫长的等待,而《白夜破晓》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不仅延续了《白夜追凶》的经典风格,更尝试着在人性与社会议题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在团队的努力下,观众看到了熟悉的角色与场景,也感受到了崭新的风格与深度。对于观众而言,或许这部剧最大的魅力,正是它在悬疑之外对人生百态的细腻描摹。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