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82页PPT讲述“科普与人生”的故事,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鑫,一个多小时讲座中的很多与城市飞禽走兽打交道的素材,都曾经被新民晚报相继报道过。昨天下午,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新民晚报主办的“夜光杯”校园行活动,走进了有着110年校史的上海市奉贤中学,何鑫的野外考察往事令同学们着迷。
专业是生态学,研究方向是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科技传播、科普教育,关注重点是“中国东部地区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下栖息地变化的响应研究”和“公众科学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顶着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系博士后头衔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想到领导分配给何鑫的考察范围是上海城市,更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成为最痴情的“魔都观鸟人”,熟悉他的人更是亲切地称他“鸟博士”。他说:“上海本地常见的就有三四百种鸟。观鸟也要注意,别去打扰鸟类的正常活动。现在,观鸟已经融入我的生活了。你去细听,上海的山雀叫声是‘zizige’,宁波的是‘zigezige’,有意思吧?”
连“鸟语”也能分辨得一清二楚,何鑫展示了他从孩童时代就喜欢阅读的十多种科普杂志,还有许多科幻动画影片,特别是像《恐龙特急克塞号》《变形金刚》《丹佛,最后的恐龙》以及央视的《动物世界》,都曾在他幼小的心中埋藏了一颗对大自然好奇的种子。
前来听讲座的奉贤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人手一本学校自编的《创新素养手册》,何鑫的精彩语句、重要内容都被大家记在了手册里。多年来,奉贤中学设立的“育贤通识讲座”,成为同学们十分向往的知识殿堂。这本《创新素养手册》分为通识讲座、主题拓展、体验考察、课题探究四个板块。听完何博士的讲座,同学们后期还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拓展型学习和研究。高一(11)班邬高暄同学说,她把听不懂的地方都记了下来,回去后再查些资料,去解开好奇的问题。
高一(5)班的陈盈诺、陈茗妍、黄墨涵三位女生刚听完讲座就兴奋地向记者讲述起她们各自的爱好:“我喜欢大自然摄影。”“我对校园里叽叽喳喳的各种鸟很感兴趣。”“我平时还喜欢抓昆虫呢。”……
高一(4)班的徐浩轩同学展示着《创新素养手册》里的笔记,他说:“我们平时学习的数理化都是基础科学知识,是从下往上一点点地学,而学校还经常请像何博士这样的一线科研人员为我们做科普讲座,他们是在告诉和引导我们去关注知识的应用方向。这些讲座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也有助于同学们较好地确定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
何鑫对同学们说,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并不在于“要不要学”或“有没有用”,而在于了解这个领域发生了些什么,比如,把生物知识学好,未必将来就一定要从事相关的工作,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多做促进“生态友好”的事。
作为一名科普作家,他特别提醒同学们,文字的功底很重要。“文字表达是人类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基石,一定要重视写作和阅读。”何鑫建议同学们,无论是偏好文学作品,还是像儿时的他一样,喜欢科普作品、科幻作品,都行。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