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静安法院发布金融审判十周年司法大数据报告

静安法院发布金融审判十周年司法大数据报告飞入寻常百姓家

法谭 2024-12-18 14:41:1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郭剑烽  

今年是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金融审判庭成立十周年。12月17日下午,静安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4年-2024年金融审判司法大数据报告。

图说:会议现场。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摄

大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6月至2024年5月,近10年间,静安区人民法院共受理金融案件285133件,审结284075件。案件数量总体呈逐年平稳递增态势,审判效率稳步提升,年度收结比基本稳定在98%以上。

从案件标的额看,10年间,金融案件标的额约607.58亿元,超千万大标的案件共710件,平均每年处理大标的案件70余件,呈逐年递增态势。

从案件类型分布看,10年间,金融案件收案占比较高的类型为信用卡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分别为149364件、97637件和25084件。

从审判质效看,历年服判息诉率维持在98%以上,平均调撤率为22.14%。随着繁简分流制度的落实以及“并案审理”审判模式改革的成功推进,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28天。

大数据报告还具体分析了10年间多发性金融案件成因及特点,并针对金融案件突出同质性问题及新趋势,对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分别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静安区人民法院金融庭作为上海法院系统基层法院保留的四个金融审判庭之一,10年来始终秉持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理念,不断完善金融审判机制,着力提高金融案件审判质量,为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约定送达加速审判流程,数字法院打破程序壁垒。探索“约定送达地址”送达方式在审判实务中的运用,自2015年起在静安辖区内金融机构广泛推广和运用。2016年9月,这一送达方式被最高人民法院确立。自2021年起指引辖区内金融机构在新交易中增设电子送达方式,提升送达速度,以科技赋能提高审判效率。

要素整合简案快审,类案审理提高 判质效。以涉机动车融资租赁案件为试点对象,通过“案件要素三步法”整合形成类案审理模式。同时通过在线庭审与互联网直播相结合的庭审方式改革,使类案重复审理转变为示范引导和释法宣讲的前沿阵地,形成了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审理模式。

科技赋能打造证据闭环,探索电子证据审查新模式。依托信息技术,将电子证据原始载体直接在庭审系统进行展示,力求准确回溯电子交易过程,排除举证妨碍、搭建电子证据示证质证链条,着力打造电子证据“全链条”“闭环式”审查模式,相关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约30天。

图说:会议现场。新民晚报记者郭剑烽 摄

“走出去”源头化解,“请进来”多元解纷。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开拓自主追偿渠道,主动对接各行业调解委员会,制定与违约人还款能力相匹配的分期协议,将争端从源头消解;另一方面聘请专业的人民调解员充实调解力量,以立、审、执联动增加调解举措,搭建多元解纷平台,2024年1-5月通过诉前调解工作化解金融纠纷1192件。

大数据报告还梳理了2014年以来金融审判典型案例。在一起互联网贷款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原告某金融机构因借款人贷款逾期未归还诉至法院。审理中,因涉及互联网贷款签约,但原告却无法提供借款人提款流程页面,亦无法提供借款利率系双方合意达成的核心电子证据。为规范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并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法院最终按照双方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本案的贷款利率后作出裁判。本案在数字化金融领域树立了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市场规则,保护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审判庭庭长倪强表示,与10年前相比,金融案件呈现出非银行类融资增长、涉众型理财类及私募类金融纠纷攀升、新型复杂纠纷频现、科技迭代对金融司法的双面影响凸显等特点。

“本次司法大数据报告的发布,既是对前十年金融审判工作的回顾总结,更是今后金融审判工作不断优化推进的全新起点。”静安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傅朱钢强调,静安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牢牢把握“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的工作主线,持续推进金融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发挥司法裁判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引领作用,为上海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新民晚报记者 郭剑烽


编辑:梅璎迪
举报

看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