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坐在教室里的阿里斯坦诺夫·阿赛特边听讲边做记录。他要在二周的时间里学习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及智慧农业信息管理。课堂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吴炳方讲授的“CropWatch”技术应用,他越听越有兴趣,不仅积极提问交流,还在课后主动加上了吴教授的联系方式。
这位来自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大学的阿里斯坦诺夫·阿赛特感慨,“小麦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我们国家的主要出口经济作物,通过培训我非常期待能帮助智慧农业在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
近日,位于浙江德清的国际地理信息学院在首届联合国地信周开幕式上揭牌。揭牌当天,就迎来2024“一带一路”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及智慧农业信息管理国际培训班首批学员。来自中亚地区地理信息、农业等领域的22名科研人员,将在德清深入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空天遥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传感器等在农业灾害领域的应用,推动提升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图说:学习现场。赵宁 摄
其间,这批科研人员还到德清城市馆、联合国创新中心、实验室、企业以及田间地头,实地了解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在这些代表德清标识性的地方,中亚朋友纷纷点赞。
近年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德清成功举办了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首届联合国地理空间知识与创新周等重大活动,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地德清。目前,德清已集聚43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成为中国地信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县域唯一的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并奋力打造地理信息领域的“三地一窗口”。
“此次培训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德清有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等国际机构,特别专注地理信息领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产业、人才等全链条生态,未来发展非常可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际合作处处长张小敏认为,德清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环境,是此次培训落户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际地理信息学院运行,推动更多国际培训落地德清,也是多方的期待。“德清设立的国际地理信息学院,拓展了人才培养的载体。通过国际化的培训课程,能把国际上优秀青年人才汇聚到德清来。”作为与德清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院校,浙江工业大学地理信息学院执行院长陈铁明认为,此次培训班的学员是各个国家的技术骨干,中方授课的老师是全国的专家,这既是一次培训教育,更是科技交流,能为中国地理信息技术走向国际带来更多机遇。
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王力中 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