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顺利闭幕。自11月6日开展以来,主题展共接待团组8500余个,线上线下观展总人数超26万人次。广大市民通过参观展览,全面了解五年来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深刻感受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画卷。
图说:“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 主办方供图(下同)
呈现“最佳实践” 览“人民城市”建设实景画卷
展览通过图片、视频、实物、多媒体、互动展项、情景短剧等多种方式,着力为观众打造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沉浸式观展体验。集中展出900幅图片、353个案例、51部专题视频,打造“一站式·一件事”体验、中华鲟模拟放流互动装置、“城市更新”情景短剧、“一江一河”趣游、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置景、“最美街区”空间等32个亮点展项。
展厅内的中华鲟模拟放流互动装置,吸引2500余名观众现场体验;“城市更新”情景短剧《晒台》实景演出超过200场,专业演员的沪语演绎、逼真的场景还原,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观看;“人民城市大家说”专题视频呈现人民城市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以及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切事;“一江一河”儿童友好空间展示、上海社科大师City Metro寻访地图等展墙前,常有不少观众停留拍照,“没想到参观展览,还能发现这么多周末Citywalk的好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随处可见的“人民城市人人享”二维码,方便市民扫码获取便民信息,“有了这个二维码,以后找附近的食堂就更方便了”。
丰富内容供给 促“人民城市”理念生动传播
展览现场开辟专门空间,开设“人民城市大家说”红途学苑大思政讲堂,联动市社联、张江集团、上海博物馆、上海工匠馆等单位,举办劳模工匠面对面、AI创新工作坊、城市可阅读社科普及、非遗文化主题沙龙、市民微宣讲展演等14场专题课程及活动,打造馆校合作“与城市同成长·筑梦苏河”精品大思政课,让广大市民在参观展览的同时,通过专题讲座、实践设计、展演交流、思政教育等多种形式,深切感悟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
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制作推出“大家聊人民的城市主题展”8集系列短视频,邀请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聂伟、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等专家教授走进展览,深度解读展览亮点,阐发人民城市理念。视频一经发布,微信、哔哩哔哩、今日头条、腾讯、新浪等平台相继转发,转发超2万人次,阅读量超500万次。
此外,邀请“板墙人物”和群体代表前来参观,现身说法人民城市生动实践。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建造团队代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内装部部长助理房马小作为“人民城市建设者”受邀观展:“展览的第一篇章就展示了我们的大邮轮,我感到很骄傲,我将继续造好国产大邮轮,让它走向世界!”“小巷总理”代表、徐汇区田林街道田林十三村居民区书记苏嵘表示:“看到自己的工作被郑重地记录着,内心无比激动,展览中的16个‘小巷总理’故事是上海千千万万居委干部辛勤奋斗的缩影。”文艺工作者代表、作家杨绣丽参观后说:“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上海交响乐团事业发展中心经理、亚美尼亚籍友人马星星作为“国际体验官”代表参观,“展览生动展示了上海近些年的成绩,更让我高兴的是,我本人也参与和见证了上海创造的奇迹。”
市民热情反馈 绘“人民城市”未来崭新画卷
“这个郊野公园就在咱们家门口,下次我们一起去这里露营!”“这张照片里不是我们师兄吗?赶紧拍照给他看看!”展览期间,很多观众在展厅内找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大家纷纷在展板前打卡留影、上传新媒体平台,每个人都能在展览中找到自己。
展览尾厅的留言本上,观众留言已经写满了整整6本,达400余条留言。一位电影从业者留言:“在展览中看到了自己参与制作发行电影的大幅海报,特别自豪,这座城市记得每个人的努力。”上海天文馆天文运维党支部留言:“展览全方位、全景式、系统地呈现了‘人民城市’理念在上海的落地生根,我们会继续投入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
展览中“人民建议征集”展区也人气满满,共收到市民群众书面建议258份,市民们纷纷在“心愿卡”“建议信纸”上为城市发展留下真知灼见,投入人民建议征集红色邮筒,汇聚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图景。
线上主题展继续开放 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展览期间,主题展还依托“红途”平台打造线上“全景展馆”,采用360度全景拍摄、动画特效、触控导航等,第一视角全真实景还原展览内容,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一键观展”。同时,推出“一镜到底”展览导览视频,由“金牌讲解员”带领观众“云游”参观,全程讲解展览亮点。针对青少年,推出《人民城市 实践有我——青少年研学手册》,上线青少年版讲解词及导览视频。
即日起,市民可通过手机移动端在“红途”小程序直接参观“全景场馆”。展览导览视频和青少年版导览视频,各单位可结合学习需求,联系“红途”平台获取资源(电话:4009988901)。
新民晚报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