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小蓉
2023年7月,那个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校园里埋首苦读两个硕士学位、热心公益的长发青年凯行,获得由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与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国际留学生奖学金,只身来到上海。
启程前,像许多欧洲年轻人一样,他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功夫熊猫”和“万里长城”这类标签中,陌生,模糊,还带着些许文化上的距离。然而,当他真正踏上复旦大学的校园,走进中国的生活,那些模糊的印象开始逐渐瓦解,被真实、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所取代。
初入复旦大学,紧凑的汉语课程扑面而来。口语的抑扬顿挫、阅读的语法语境,都曾让他困扰,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沉浸其中。每天下课,他总背着书包走向图书馆,复习、跟读、整理笔记。他知道,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通往另一种文化的桥梁。
课余时间,他走出教室,用双脚丈量这座城市和更远的山河。他去了香格里拉,被圣洁的雪山打动;走过虎跳峡,感受江流的磅礴;漫步苏州园林,沉浸于一步一景的精巧;也流连于武汉夜市,在热辣喧嚣中体验市井人情。他把每一次出行都当作理解中国的“课堂”。他用相机和文字认真记录,后来这些见闻被刊登于报端。在一篇游记中他写道:“苏州茶馆外观古雅,菜单上的饮品却很新潮,朋友点了带酒味的梨咖啡,另一杯是石榴咖啡。就在这样中西合璧的氛围里,我们聊起了未来的梦想。”
在复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办的“我眼中的中国”摄影比赛中,他的一幅摄于香格里拉、取名为《友谊》的作品获三等奖,照片里是同学们展开双臂在大山间开怀大笑,像回到家有一种安心的松弛感。他说:“通过摄影,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也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多元文化和深厚底蕴。现代与古老在这里交融,令人着迷。”这番话后来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收录进《来华留学生镜头里的多彩中国》专题报道中。
而对凯行来说,中国不是个单一的故事,而是成千上万个故事同时被讲述。当他从苏州的婉约行至新疆喀纳斯的辽阔,从杭州茶山的宁静走向香港街市的喧闹,从成都熊猫基地的萌趣奔赴湖南张家界的雄奇——他才真正意识到,中国是一片由无数地域文化拼接而成的锦绣山河。他也渐渐把复旦当作一个临时的家,甚至开始收藏带有复旦印记的物件:一件卫衣、一顶帽子、一个布包……都是这段时光具象的纪念。
高铁疾驰如风,移动支付便捷如呼吸,共享单车穿行于每一个街角……这些成为他回到欧洲后向朋友解释中国时必提的关键词。但比这些更深刻的,是文化上的共鸣。中秋节时,他把复旦食堂自制的文创月饼带给家人,告诉亲人:“这种文化没有国界,在比利时,我们也有类似的食物与传统。”
十个月转眼即逝,毕业后的凯行回到比利时,却并未切断与中国的联系。相反,他成了一位文化的“代言人”。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演讲台上,他动情地分享着自己的所见所感:“中国是一个值得你去感受的地方。”他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同龄人,不少学生在听他分享后开始申请来华学习。
而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热爱,也促使他在正式工作之前,再次飞越重洋奔赴新疆——他要去感受那里多元文化的壮美,继续填补他心中的中国拼图。
如他一般,越来越多来过中国的留学生,正从“观察者”变成“参与者”。他们学习汉语,不再只为沟通,更为理解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他们体验中秋、春节,不是因它新奇,而是因其逐渐融入了他们的情感与记忆。凯行曾说,中国不再是一个他要去“学习”的地方,而是一个他愿意一再“回去”的家。
很少有人知道,他那一头长发,是他每年剪下捐给癌症患者的珍贵礼物。这份深藏于心的善意,如同他与中国的情缘,真挚、温暖,不断生长。
他的长发还会悄然变长,然后再一次被剪下,但他对中国的牵挂,却总也剪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