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吉尔·沙哈姆(中)在演奏
作为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磅音乐会,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昨晚献演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并携手国际顶尖小提琴家吉尔·沙哈姆演绎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上海乐迷的老朋友,沙哈姆以一曲《梁祝》返场续写他与上海跨越27年的音乐情缘。
演出现场还有一段小插曲。正当观众陶醉在勃小协的美妙乐声中时,沙哈姆手中的琴弦突然断了,他迅速接过乐团首席马骏一的琴继续演奏,还不忘用中文和观众打招呼“不好意思”。第一乐章结束时,余隆示意给沙哈姆一些时间更换琴弦。全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观众耐心等待。这一刻,是观众和艺术家的温情互动,也是上海观众观演素质的最好体现。
当沙哈姆重回舞台时,掌声如海浪般袭来。沙哈姆全情投入,继续演奏。在演出现场断弦,对音乐家来说,既是一个“演出事故”也是一次情感冲击。但是,这也带给艺术家一次展现高超技艺、音乐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机会。沙哈姆在上海观众的理解和配合中,成功“化险为夷”。
他的冷静,可能出自充满“理性基因”的家庭——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是细胞遗传学家,哥哥也是科学家,唯有他与钢琴家妹妹走上了音乐道路。“小时候家人聊科学、研究,我插不上话,就回房间练小提琴。”
沙哈姆17岁正在上英语课时被校长叫走——伦敦交响乐团因帕尔曼临时取消演出而急需找人救场演奏布鲁赫和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沙哈姆说:“我当时有两个选择:回到教室上英语课,或者直接去机场飞伦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此次演出让他在乐坛崭露头角,后又陆续斩获艾弗里·费舍尔职业大奖、格莱美奖等权威奖项。
沙哈姆的上海情缘是从首度访沪的1998年开始的。他在刚开业的上海大剧院与上交合作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2000年,他临时救场顶替取消演出的独奏家,与余隆指挥的德国广播爱乐乐团合作勃拉姆斯协奏曲,排练不足48小时,演出“零失误”,至今让乐迷津津乐道。
沙哈姆是首位将《梁祝》纳入音乐会节目单并发行录音的西方演奏家。他说:“每次演奏《梁祝》都会让我感动得流泪,这旋律太美了。”他不仅喜爱《梁祝》,还向中国小提琴家、二胡演奏家请教,希望更自然地融合东西方技巧。近期,他还将发布与巴德当代乐团合作的新专辑,曲目中含有作曲家盛宗亮的《飞飞歌》。
音乐会下半场的肖斯塔科维奇《c小调第八交响曲》,是其“战争三部曲”之一,创作于1943年二战战局扭转时。听众能感受到战争的伤害,体会“长久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命题”的深刻内涵。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