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客户端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载APP

小院旧事

来源:新民晚报 2025-11-01

张昌华

南京四卫头50号是我30多年前居住的小杂院,今已荡然无存。

记忆中的50号是民国建筑,它与48号前后两座小院既相通又独立,灰砖红瓦小阁楼。门楼不大,水泥雕花,两扇黑漆斑驳的大门沉沉的,没有门锁。小院的主人们都有一个随手关门的好习惯,门后那根长枪似的门闩,从未拴过。门对面平房是居委会,右手是公厕,左手百米之遥是山西路菜场,粮站、煤店近在咫尺,是个闹中取静、生活方便的小院子。

推开小院门扉,是一方20余坪的露天天井,一根突兀的自来水管如旗杆般挺立在水池中央。前后院七八户人家同饮一管水。主妇们在此淘米、洗菜、涤衣,乃至刷痰盂。我居后院。楼下四小间加一耳房,连同阁楼住着四户,都是市井平民。

我居小院面西一小间,10坪。两代四口。所幸家无长物,一床一桌(写字兼吃饭)、一瓢一勺而已,坛坛罐罐还是把床底塞得满满当当。小屋杂物塞满,冬日倒好办,取物大不了“翻山越岭”,堪忧的是夏天,处置鼓鼓囊囊的几床棉胎是一大难题。妻让它卖“站票”,挂在墙角天花板上。床依墙而放,所谓墙者,一层薄薄板壁也。邻里掉根针,隔壁听得清。一次两个“小把戏”在床上戏闹,棕绷脱位,轰然而落,床下残瓯一片。不过我们倒真过得心安,环顾邻里、同事几乎家家如此。

我之所以难忘四卫头,在那张小小的饭桌兼写字台上,伏案甚勤,勤于笔耕,耕而有获;在四卫头,我获作家浩然援手,由一个教书匠变成了编辑匠,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之所以眷恋那个小院,因院里故事多,有令我感怀的,有令我难忘的。

一年四季,小院晨曲的第一个音符是隔壁袁妈妈奏响的。她在上海路菜场卖菜,起得最早。她睡在阁楼上。楼梯陡险没有扶手,还没有电灯,尽管她下楼如履薄冰,把脚步放得很慢、很轻,每日五时许准听得清那笃、笃、笃楼板声。一次不慎,她一脚踩空,手中的脸盆、漱口杯哐啷啷沿楼梯歌唱着滚下,全院人都被惊醒爬了起来。袁妈妈拱手对大家作揖连喊对不起对不起,吵醒大家。大家关心的则是她摔着没有。一会儿天亮了,沿街响起“拿牛奶呀!拿牛奶呀!”的喊声。这喊声就像是起床令。小院的门吱呀唱起来了,进出门时小院邻居碰上,少不了互相道早。全院都是上班族、上学族。七时半左右,院门准被最后一个离去者掩上。

白云苍狗,如今四卫头50号已从地图上消失,但小院里的故人往事却铭记于我的心上。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Tech-VM-22-21-rockylinux